□文/图 本报记者 王艳彬
见习记者 陈金旭
公厕是城市的窗口,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环境卫生水平和文明程度。我市创卫工作开展以来,公共厕所经过整治后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公厕与整治前相比,不仅干净整洁了,设施和管理也都升级了,市民对整治后的公厕赞不绝口。
7月12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大学路、伏牛山路等地,对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
记者来到红枫广场旁的公厕,发现该公厕不仅干净卫生,还配备了防蝇灯、防风蝇门帘。公厕内外还装饰了有充满诗意的盆栽,看起来十分别致。经过观察,记者发现小便池内放置卫生球,隔间外还利用焚香除异味,每个隔间内垃圾袋篓都整齐地套着垃圾袋。市民郭宝善在附近乘凉,他告诉记者:“以前的公厕脏乱差,现在好多了,内部设施也很卫生。红枫广场这边人多,工作量大,但是一直保持得很好,厕所管理员非常不容易。”
伏牛山路附近有一个夜市,不少市民聚集于此。两年前,这里设立了一个移动公厕。附近的居民刘先生感叹道:“以前没公厕,解手跑可远,有的人甚至随地大小便,很不文明。现在好了,有这个公厕以后非常方便,而且卫生打扫得十分干净。管理员管理得也好,一天打扫好几次,不是在抹,就是在擦。”
在太行山桥东的一间公厕附近,李保良告诉记者:“创卫以来,厕所变化很大。改造以后很干净卫生,而且24小时开放,在河边玩上厕所很方便,每隔几百米就有个厕所,晚上也特别敞亮。”
大学路的移动厕所也十分干净整洁,还设置有无障碍间,供残疾人使用。移动厕所的一角还有捕蝇网和灭鼠设置。市民康先生向记者建议道:“现在公厕整体都挺干净卫生的,但是有些市民有些不文明,在厕所乱写乱画,用烟头烧纸篓等,有的甚至蹲在残疾人的座便上,希望市民能注意自己的行为,保持公厕的卫生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