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悦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7月21日 星期

逛故宫 听故事 上篇

故宫一角。资料图片
中都残垣。 资料图片
武当山建筑群一角。
作者拍摄

现代北京故宫的兴建始于明朝。自永乐十八年(1386年),明成祖朱棣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算起,至今已经走过了630年的光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前后24位皇帝在此坐朝理政(不包括想在此安家而未果的自命为大顺朝皇帝的李自成、定都沈阳的清太祖忽必烈、做过皇帝梦的袁世凯三个老爷们。垂帘听政的慈禧老娘们虽然在这里生活一辈子,毕竟不是皇帝,也入不了皇帝这个行当)。每天众多宫女、宦官、杂役、大臣,还有皇家内部,在这个争宠斗法的场合到底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故事,恐怕任何一位专心于故宫研究的专家都难以说清。一代代帝王远离我们而去,或者被高大的封土堆深埋于地下,或者被盗墓者曝尸于荒野。他们被后来的史学家们按照其生前的修为分为明君、暴君,勤劳代表、劳动模范或者懒汉、窝囊菜,被艺术家们装扮成各种形象,在舞台上、影视作品里复活还魂,供后来人品评、娱乐。

笔者有感于故宫的神秘,翻阅相关书籍,对故宫有了点粗浅的认识。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文风,不同的历史片段和场景,就像一片片马赛克,斑驳陆离地拼接起来,虽说不上完整,确也部分地将故宫从文字上的概念复原成为一个立体的所在,尽管还不是那么清晰,甚至有很多空白,总的来说,已经脱离了概念的范畴,有点触手可及的感觉。

□有只羊

转轴子心成就故宫

说故宫,好像应该从元代开始,因为元代的都城就在北京。可惜,因为朝代更迭,到明初,都城被废。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重生”于明代。

我们就从大明王朝说起。

话说六百年前,一位叫作朱元璋的叫花子受历史上如刘邦、赵匡胤之流草根皇帝的影响,抱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理念,趁着饥荒年馑、民不聊生、皇恩扫地的机会,揭竿起义,结果“遂成竖子之名”。当上皇帝的老朱全然没有“先治坡、后治窝”的艰苦奋斗思想,上任伊始,就构建自己的安乐窝。他不愿意和上任(元代)北夷人一样,他要突出中原特色,不光把自己的朝代改为明,预示着自己比先朝更英明,还想另外建个办公场所,即迁都。选哪呢?洛阳?开封?这两个地方本来都是理想的定都之地,无奈黄河三年两头决口,不但毁坏了重要的交通漕运,在这里连生活都不得安生,都不合适。选来选去,当然还是自己的老家好——临濠,也就是后来的安徽凤阳。这也难怪,无论从个人的角度光宗耀祖来说,还是地方的角度造福乡里来说,把都城建在家乡都顺理成章。为了显示自己的理想,老朱甚至将老家地名都给改了,名叫中都——中规中矩、干啥都中的都城,中庸之道的标准范本。

接下来的事就是将理想照亮现实。规划设计、大兴土木。

老朱理想中的中都什么样?据《明史地理志》:“周五十里又四百四十三步,立九门。”这样说可能比较模糊,换算过来就是,都城城墙周长30.365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都城规模这么大,老朱办公的皇城也就是紫禁城呢?南北长965米,东西宽875米,周长3680米,面积84万平方米,比现在北京的故宫还大12万平方米。现在北京的故宫占地面积1080亩,中都皇城面积是1260亩。

谁说下层人见识短浅?出身叫花子的老朱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大手笔!

当然,大兴土木的结果必然是竭尽民力、财力。建设这样规模的都城,没有充足的物质财富、大量的人力资源是断然无法完成的。至于究竟花费几何,不好说。以他兴建祖庙为例,为了光宗耀祖,取得先祖的护佑,老朱将祖庙修得那岂是一个“阔”字了得。光是守护陵墓的“陵户”,洪武十一年时就有3324户。到了十四年,这些守陵人被列入正式编制,每月领取固定工资,吃财政饭,号称中都留守司,在编人员46000人。

花费如此之巨,自然是老朱的权力不受约束的结果。话说回来,已经贵为天子的老朱,还有谁能约束他呢?

这还不算。因为这和北京故宫好像扯不上关系。

过于容易的决策往往意味着短命。

不知道老朱哪一天犯了哪根神经,或者是听了哪位高人的指点,中都建设从洪武二年到洪武八年,在大功即将告成的时候,老朱突然下令给停工了,说都城建在应天(即南京)比老家要好,“诏建南京大内”。接着,重新对应天进行规划,建设新的都城,给老家留下一摊子半拉子工程。

南京城的建设,可以想见,又是规划设计、大兴土木,调动全国资源和能工巧匠,终年不辍。今天我们看到的屹立六百年不倒的南京城墙,就是那时候的杰作。从一块块刻着名字的青砖上,可以想见,那时候的工程设计、监理,质量追踪体系是多么的完善!至少从文字记载上没有发现有任何豆腐渣工程。

按说,一个朝代建设一个都城就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因为毕竟国力有限,人的精力也有限,更重要的是人的寿命有限。即便贵为天子,尽管渴望万寿无疆,事实上哪个皇帝都很清楚,那只能是个愿景,或者说是幻境,不可能实现的,不然就不会大兴土木兴建陵墓。老朱在位,已经建设了两个都城,够可以的了。固若金汤的南京城足够让老朱家子孙后代固守几百年了。不成想,“父母积、子孙弃”的伤心事让老朱碰上了。老朱弃世,小朱接班。儿子朱棣作为曾经的燕王,过惯了北方生活,不愿意在南京城里苦度“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梅雨季节,非得将都城搬到自己曾经的封地,要定都北京。

但是,曾经的大都北京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不破不立。于是,又一场围绕都城的建设急急忙忙开始了。

也许是为了博得孝顺的名声,满足父亲老朱崇信真武神的生前愿望,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是位喜欢搞基本建设的主儿,能力丝毫不比他老爹差,在北京都城开工建设的同时,小朱朱棣还在武当山建起了另外一座“都城”。这就是现在以金顶为最高建筑,以遇真宫、太子坡、南岩、五龙宫等建筑组成的武当山建筑组群!

试想,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一南一北两个建筑工地几乎同时开工建设,一个在平地上要建设得有山有水,一个在陡峭的山上,要平整场地进行施工,无论是建筑材料的供应、后勤服务的保障、工程技术人员的分配、还是技术难题的攻克,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至于工程量,后人统计,武当山共建成九宫八观33处建筑群,30万工匠,耗时13年;至于北京城的建设,遵从堪舆观念,平地起风水,要“前有照、后有靠”,挖沟造景,起土堆山,天南地北的奇石木料,源源不断地汇集北京城。从永乐四年开始,直到明朝末年,前后经历了200年,可谓工程史上的马拉松。

当然,和皇帝想法一样积极主动的还有一帮臣子们。他们未必就是为了给皇帝尽心竭力,有工程做就有油水可捞,想从项目建设中得好处倒是真的。明英宗时,故宫里的一个普通殿堂太素殿需要油漆一下,一次用掉20万两白银。按照当时的物价,五口之家一年的花销也就是5~10两白银,造价的虚高可见一斑。

工程建设规模和难度超过国家财力承受程度,大臣宦官只要能给工程沾上边的都想靠此自肥,雪上加霜的是,自永乐四年到永乐十九年,历时十五年完工的皇宫也就是故宫,刚刚建成五个月,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太和殿即民间所谓的金銮宝殿即遭雷击起火。之后,似乎雷电格外垂青这座建筑群,有意要让老朱家“火”起来,特别是最为宏伟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嘉靖、万历朝多次遭到雷击。正德九年即1515年,皇宫里边放烟火,也导致乾清宫失火。到了清末溥仪时代,太监们为了掩盖偷盗故宫文物的恶行,竟然人为纵火烧掉中正殿和延春阁!比起建设,毁坏起来自然要容易多了。

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评价凤阳中都、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三者之间的关系,说中都城是爷爷辈的,南京故宫是儿子辈的,北京故宫是孙子辈的。至于武当山建筑,因为是朱棣给他死去的老爹建的道场,不像建皇上的办公楼那样名正言顺,属于夹带的私活,在民意上不好立项通过,所以尽管耗费不亚于北京故宫,但只能做不能说,实际支出无法真正统计。

至此,作为建筑方面的话题,故宫暂时告一段落。小结一下: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3000平方米,现有房屋总计略低于民间传说的9999间半。

应该补充一句的是,作为明代的财政支出建设项目,除了中都、南京、北京三个都城,一个武当山道教道场外,自朱棣永乐七年即1409年开始,老朱家即开始营造死后的居住场所。他们将北京天寿山方园40平方公里定为皇家陵园领地,同时开工建设,历时200年,直到明朝灭亡,建起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明十三陵。

未完待续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