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7月26日 星期

花钱上名校 源于漠视规则


□杨朝清

为让孩子上重点大学,山西朔州一家长被诈骗850余万元。日前,朔州市公安局侦破这起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王某。经查,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王某以为曹某儿子上某重点大学提供帮助为名,分多次骗取曹某现金850余万元。(详见昨日本报14版)

近年来,花钱上名校的骗局一再上演。实际上,这些骗子弄虚作假的手段并不高明,为何还有不少家长上当受骗?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心裹挟下,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前途,一些家长不计成本,不惜动用权力、关系、财富等社会资本;另一方面,骗子们精准地把握了家长的成功焦虑、对规则公平缺乏敬畏的漏洞来钻空子,让这些家庭承受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中国历来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当规则的力量不够强大,一些人便有了暗箱操作的机会。某名校自主招生一个“点招”名额卖到100万元,既让公众见识到了花钱上名校的底线失守,也让少数人找到了“钻空子”的机会。这些上当受骗的家长,追求的并不是教育公平,而是要实现不合理的利益诉求。

避免家长被各种招生骗局所伤,除了加大对失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违规成本以外,也要重塑全社会的规则意识。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家长们少一些“非分之想”,骗子们才会少一些“捞一笔”的机会。

说到底,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即使孩子没有考上重点大学,并不意味着他们今后的人生缺乏光亮和希望。只有减少对权力、关系的畸形迷恋,增强对规则、契约的认同与信仰,家长们才不会相信“花钱上名校”,骗子也就难以得手。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