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培源、钟敏芳夫妇曾一起走过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今,他们已经相濡以沫走过了50个春秋。昨天,记者来到他们位于辽河路沙田知音小区的家中,年过八旬的老人热情招待了记者。他们精神矍铄,沉稳慈祥,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又安宁幸福。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海防
实 习 生 李瑶函
夫妇一起上战场 多次立功受奖
1950年10月29日,这一天对樊培源、钟敏芳夫妇来说终生难忘。两人从辑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当时钟敏芳年仅17岁,身体瘦小的她是一名女兵班长,带领着全班女战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
樊培源老人向记者深情回忆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的参战往事。“那时候我们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脸和手被镰刀般的寒风吹着,皮肤冻裂,鲜血直流,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他微笑的脸庞上带着肃穆的感觉,深深陷入往事中。“我们身上头上长满了虱子,可是我们很乐观,把它们称为‘光荣虫’;每每分别重逢时,以‘你还活着!我们都还活着!’作为问候语,哈哈一笑了之。”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两位老人在战争中多次立功受奖,携手走过了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A
B
发挥余热,传递正能量
俩人离休后,继续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被中小学校、机关单位邀请做演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培养“四有”新人做出了贡献。
前几年,驻军备战训练过程中,樊培源受邀做报告。为了激发战士们的士气,他用一生过五关——亲情关、苦乐关、生死关、得失关、夕阳关的坎坷经历,给官兵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当时,在场的一位团首长激动地对郾城区关工委主任说:“像这样的报告,我还是第一次听,太感人了!”
二十多年来,两人根据国内外形势,花费很多心血,撰写了《把党永远挂在心上》《热爱祖国,做社会主义新人》《写好人生历史》等多篇充满正能量的演讲稿,满腔热情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介绍英雄事迹,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樊培源夫妇常常受到媒体和听众的关注。“我和老伴儿外出时,有多次被人认出来的经历。有一次我们演讲完了坐在回家的出租车上,司机一下子认出了我们,说,你们就是最可爱的人,令人尊敬啊。”
樊培源讲起这件趣事,笑声分外爽朗。“其实我和老伴儿也没有想太多,就是想着在晚年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一些事情,毕竟我们一生都沐着党恩啊!”
C
读书看报打门球 生活丰富充实
除了做报告外,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十分充实。樊老师告诉记者,两人每天至少花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读书看报。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报告的翔实、生动和时效性,另一方面是充实自己,不与社会脱轨。除了订阅四种报纸、三种杂志外,两位老人还经常到书店、图书馆去查阅资料,也在街头购买了大量报刊。
钟敏芳离休后积极参与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并组建了一支四十多人的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节目,除了走街串巷演出外,每逢“六一”“八一”还深入部队和学校,进行慰问演出。有一次,他们在“八一”建军节时和部队组织联欢,钟敏芳骑自行车通知队员排练节目时不慎摔倒,手腕骨折,可她不等痊愈便到部队演出,官兵深受感动,称她为“最可爱的妈妈”。
樊培源离休后曾担任门球协会负责人16年,闲来无事时,他便会和老伴儿一起去打门球,或者在家撰写回忆录。“因为我患有脑动脉硬化,医生不建议我每天动太多脑子,可是我喜欢读书看报写文章,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樊培源、钟敏芳二位老人现在已是八十多岁高龄,在晚年仍然不辞辛苦,发挥着余热,使人肃然起敬。然而让人更为感慨羡慕的是,两位老人伉俪情深,年轻时一起携手走过战火纷飞的岁月,年老时相伴读书看报,精神世界永远明亮!
本版以真诚的视角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及身心健康,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的窗口。或热心公益,或乐于助人,或热爱生活,或身怀绝技,或能歌善舞……若你身边有这样的老人,请联系我们。
另外,你生活中的巧手小制作或生活小窍门,你在养生、健身方面的经验,你创作的文学和书画作品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方展示的天地。联系电话: 1393803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