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副刊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6年7月28日 星期

俗称的背后


□张体义

道一法师是唐代禅宗的高僧,其禅学“机锋峻烈,杀活自在”,禅风自由活泼,因俗姓马,时人尊之为马祖。

据说,马祖成名后因故还乡,乡人慕马祖高名,夹道而观。一位老太太见后哂笑道:“哪是什么马祖,不就是马簸箕吗(马祖幼时家贫,世以织簸箕为生,人称马簸箕)?”乡人听后一哄而散。马祖感慨作揭: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溪边老婆子,唤我儿时名。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乳名、小名,长大成人后会有学名、大名。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但是,乡人尤其是本家本族的长辈,还是习惯或者故意地喊“衣锦还乡者”的小名,如果被喊者欣然答应而且按家族的规则称呼来者,亲切随和的感觉顿现。如果“衣锦返乡者”面有不悦,端着架子不放,气氛也会随之变得客客气气,过后“衣锦还乡者”往往会遭到乡亲们的指点甚至是唾骂。

不论是出自什么心理,民间在称谓上自有其一套规矩在。

人有大名、小名,事、物也往往有官称、俗称,官称是官方给予的正式名称,俗称就是老百姓约定俗成的一种通俗叫法。

官方名称有其命名的原则与规定,俗称也蕴含着老百姓的审美心理与价值判断。

每个地方都有不少的名胜古迹官称、俗称并行,官称经常刻在牌子、石碑上,而俗称往往活在百姓的话语中。

日前,随河南省杂文家协会组织的采风团到漯河采访,也遇到了不少官称、俗称并行的古迹。这里撷其三例,说说个人的一些感受。

三绝碑

公元220年,繁阳亭成为曹魏代汉的关节点。960年,如出一辙的一幕在开封北边的陈桥驿再度上演。

为了这次“禅让”大典办得隆重而尊严,曹丕命令他二十万披甲持戟的将士转换身份成为运土筑台的劳工,修筑了有着三层九九八十一级台阶的受禅台。

而在附近,也为汉朝的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修筑了让王台。

禅让仪式举办得成功而热烈,魏文帝曹丕为纪念这个“德比尧舜”的历史事件,便取“人神并和、繁荣昌盛”之意,改繁阳亭为繁昌县(今临颍县繁城镇),并树碑立表,以诏天下。

曹丕命人立的碑有两通,一通为《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此碑内容是46位公卿将军联名劝说曹丕当皇帝的奏章;一通为《受禅表》,记载了汉魏政权交替过程、受禅时间、受禅地点和对曹丕的称赞誉美之辞。曹丕代汉而立,纪功的碑刻却采用的是典型汉制,碑呈圭型,有穿,隶书阴刻,有人将两碑合称为“受禅碑”。

当时曹丕身边文人、书法家云集,为了在新皇帝面前邀功,勇于展现文学、书法才华者恐怕不少,最后担此重任者应该是受曹丕喜欢、信任的大臣。但两通碑上没有留下撰文、书丹、勒石者姓名。

唐代,有文人开始对号入座,称碑刻由著名的文学家王朗撰文,书法家梁鹄书写,书法家钟繇镌刻。此说的根据是什么无从得知,是一碑如此还是两碑俱如此,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撰文、书法、镌刻俱绝的“三绝碑”说法开始流传。

五百年之后,文人们似乎已经忘却了魏文帝“和平”取得政权的丰功伟绩,也许文人们感受到了冠冕堂皇“禅让”背后,是受禅者的刀剑相逼、让位者的屈辱无奈,认为功名利禄转瞬即逝,而文学、书法艺术常在。而在民间,让王台上汉献帝的遗宫渐渐演变为献帝庙,香火不绝,一直到“文革”期间被夷为平地成为学校的操场。

“三绝碑”文物保护单位门前的道路不知何时成为“献街”,最基层的行政村也以“献街村”命名。笔者在采风时,发现在“三绝碑”保护房背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老百姓自发设立了汉献帝的一个小小的牌位,牌位前的三炷香还在袅袅冒着青烟。

龙塔古篆

“龙塔古篆”是古时郾城八景之首,历来是文人雅集的好去处。

“龙塔古篆”位于古时的彼岸寺内,现在的郾城区实验中学校园里。

“龙塔古篆”听名字像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碑帖,其实是彼岸寺内遗留下来的佛教石刻建筑的俗称。

明代僧人宗岩称这座有着佛塔模样的石刻建筑为“香水海石幢”,自然有其道理。佛寺内建立经幢是有传统的,用途主要是“借表麾群生,制魔众”。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香水海石幢”符合经幢的基本要素,上部八棱千佛造像、伎乐仙人,中部幢身,下部基座取须弥山之意,分上下两层。下层是一八面体浮雕巨石,雕刻天龙八部形象,上层是八根透雕蟠龙石柱支撑的正方形浮雕巨石,雕刻四大天王神像。底部雕以海池,池壁上为佛传故事浮雕。

然而奇特的是,一般经幢中部幢身刻的是佛教密宗的经文,而“香水海石幢”幢身刻的却是《重修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碑文大意记述了契宗和尚自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到郾城彼岸寺,化募资财15年,重修彼岸寺的事迹。

也许正因为如此,国务院在公布此处宗教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的正式名称为:彼岸寺碑。

“香水海石幢”是宗教界的称呼,彼岸寺碑是国家的命名,而漯河的百姓依然称之为:龙塔古篆。

这处石刻建筑形似古塔,下雕刻有蟠龙立柱,碑身上刻有古朴工整的小篆铭文,称之为“龙塔古篆”是形象而生动的。塔是佛教的象征,龙是最高规格的证明,而“双手能写梅花篆字”在百姓心目中是最有文化的代名词。

“龙塔古篆”受推崇的是其书法艺术。篆书分大篆、小篆,“龙塔古篆”属于小篆的范畴,小篆书法家中秦朝的李斯、唐代的李阳冰并称“二李”。宋代书法“尚意”,以行、草见长,然而“龙塔古篆”的篆书者虽不知姓名,但其书法和“二李”篆书相比,严谨、统一中多了几分自由、洒脱,疏朗畅达中自有雍容大度之态。水平不亚于同时代著名篆书家徐铉、释梦英等。

古代石刻建筑大多建于室外,风吹雨打,剥蚀严重。近年来为保护文物,文物部门采取了种种措施。盖亭房、罩玻璃、甚至金属架加固。保护文物的意愿无疑是良好的,但也无形中割裂了石刻与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的联系。龙塔古篆也不例外,上有亭盖,周有围墙,仿佛龙困于井,失去了其矗立天地间的自由、豪迈,保护了文物,失去了景观。

这种保护方法,是耶非耶?

河上街

在漯河第一次听说“河上街”的名字时听成了“和尚街”。当时挺纳闷:怎么还有和尚一条街?

后来看到介绍,才明白不是“和尚街”,而是“河上街”,不仅仅是一条街,而是民国时老百姓对漯河镇的俗称。

漯河的发展和水是密切相关的,从漯河曾经的“螺湾河镇、螺湾店、漯河镇”这些名字中就可看出端倪,不仅有水,而且是重要的水旱码头。

中国古代名镇大多是依靠发达的水运而兴盛起来的商业城镇,漯河依靠境内的河流通江达海,很早就成为“江南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商埠重镇。

明明是镇,为什么称为“街”呢?

“街”一般是指城镇中两边有房子的宽阔道路,但在老百姓的心理意识中,“街”是指开设商店的地方,街是属于商业的。我们日常说“上街”“逛街”,目的不是散步,主要是买东西、看热闹。

漯河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商贾云集、舟楫往来,商业街宛在河上,叫“河上街”也就顺理成章了。

近代以来,河流水位下降,北方很多单纯依靠水运的商业城镇萧条了,而漯河却依靠铁路、公路的新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成为中国首个“食品名城”。曾给漯河带来无数财富的河流成为景观河,“一城春色半城水,沙澧风光惹人醉”。

漯河日新月异,旧城变新城,“河上街”渐渐淡出视野,仅仅存留在老人的闲谈回忆中。

近年,留住“乡愁”成为旅游的热门概念,全国各地兴起恢复古镇热,原来原汁原味的古镇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精心设计规划的“新古镇”,古街、古韵、新景观。

漯河开源集团开发的河上街古镇也是这种模式,集旅游、聚会、商务、民俗、文化、娱乐、时尚为一体,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广场,而不是原生态的生活街区。

有商户有游客无原住民的“新古镇”模式引起了不少争议。争论是正常的,探索也是必需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带来文化消费的改变。古代交通不便,商业街辐射范围有限,如今交通发达,数百里也只是半天工夫。“新古镇”辐射能力增强,能否生存发展,更多靠的是自身的魅力。

河上街曾是漯河的代名词,“河上街”能否再次能为漯河的名片,且拭目以待。


上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