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悦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7月28日 星期

逛故宫 听故事

历朝皇帝最为痴迷的玩意儿。资料图片
南迁路上的故宫文物。资料图片
台北新故宫全景。资料图片
故宫最近一次失盗地斋宫。资料图片

□有只羊

道具恒久远 角色难流传

说故宫,如果单单介绍以上内容,难免让人憋屈:您说了半天,故宫不就是皇帝们花钱买罪受的一个是非之地吗?

别急,故宫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影视拍摄基地,里边的人物包括皇帝本人就是连续剧中的不同角色。无论剧情怎样起伏跌宕,故事怎样引人入胜,角色的戏份一旦结束,演员必须无条件退场。至于退场后演员的命运如何,没有几个人真正关注。相反,倒是角色、剧情留下的那些道具成为后人感兴趣的对象。

如果抛开皇亲国戚的家长里短,抛开官场上的钩心斗角,单单站在愉悦身心的角度来衡量,故宫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法比的。这里是明清两个朝代故事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故事最为精彩的地方,以至于引得中外艺术家们持续不断地从中发现、演绎、演绎后演绎着无穷无尽的故事。

当然,后人最为关注的还是那些皇上们曾经享受过、把玩过的“道具”。

现在也叫作藏品。

眼下收藏是个热门话题。不光全国各地的公立博物馆有很多国宝级藏品,民间也有不少收藏高手。但要问哪里的藏品数量最多、等级最高,非故宫莫属。据统计,故宫共有69大类藏品大约150万件。其中珍贵文物占到93.2%。也就是说,全国42%的珍贵文物都在这里。单单是陶瓷类就有36.7万件,最占据空间的家具也有6200件之多。假如每件文物按30厘米长并排放到一起,可以排出一个长450公里的文物队伍(有人说,怎么是大约150万件?就没有个准数吗?您还别说,这还真没有。不是工作人员不认真,而是统计口径太复杂。试想,一件宋代官窑瓷器,下面配了个元代的底座,外面又加了个明代的箱子,三件都是文物,但又是一套,该怎么算)!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文物或者叫藏品汇聚故宫,这不得不归功于历任皇帝的“好玩儿”。

以前,我们只知道故宫比现有的法国罗浮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日本的皇宫、英国的白金汉宫都大。克里姆林宫号称是欧洲最大的宫殿,也不足故宫的一半,其他,则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故宫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里边除了收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古玩奇珍外,因为皇帝的喜好还催生了无数的行业成长壮大。这些行业(比如景泰蓝、瓷器、斗鸡)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无疑也最终留在了故宫。

即便是今天,故宫为了保护这些历史文物,还不得不限制游客人数,将每天的最高人流量控制在8万人以内。也就是说,你要参观故宫,必须在当天的8万人里边,否则,只有改天再说。如果按照实际需求,有人估计,高峰时期,要参观的游客一天10万都不止!我们知道,这些游客里,大部分是冲着里边的那些“道具”而去的,真如果要看曾经的皇帝的话,自有明十三陵、清东陵在恭候着。曾经贵为天子的皇上在后人心目中远抵不上那把龙椅的分量。

与故宫有关的一件历史事件是科举。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科举制度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终止。关于科举,清朝给我们留下了一组有趣的数字:清朝历时270年,十二位皇帝,其间共产生了113个状元。其中江苏50个,浙江20个,安徽9个,河南只有1个。看来,河南人口多,但人才少,这个现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日本侵略中国,蒋介石预感到战争的残酷和北京地位的岌岌可危,将故宫文物,择其要者打包装箱,辗转南下,运往战争后方,最后颠沛流离16年到台湾,在台北故宫安家。如今,书画碑帖收藏一项,北京故宫达到14万件,台北故宫近万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羲之的《兰亭序》等就在北京故宫安身,还有宋徽宗、宋钦宗这两位入错行当、混入皇帝序列的书画家的作品。《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一批珍本善本书籍也在故宫世代得到保存和继承。还有西洋人“进贡”过来的如自鸣钟之类的洋玩意,如郎世宁这类宫廷专职画家的作品。可以夸张地说,在故宫,所有古玩藏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看不到的。这些奇珍异宝,是历代皇帝的收藏,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然,看中这些奇珍异宝的不光是游客、研究人员,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群体——梁上君子及其同行们。

上篇提到的清末溥仪时代,太监们将好好的中正殿和延春阁一把火烧掉,不是为了泄私愤,而是平时顺手牵羊偷里边的东西太多,对不住账了,怕哪一天皇帝发觉了无法交差,故而“焚尸灭迹”。

故宫里边觊觎那些宝物的不光是太监,还有那些行走们。行走就是故宫里边特定区域的工作人员,他们有固定的行动区域,前朝后寝严格区分,不得串岗。这些人虽然活动范围有限,但在活动区域里,一草一木他们都清楚得很,哪些东西方便“顺”出去,他们是“专家”。那些在琉璃厂古玩店里现身的故宫本藏就有他们的“杰作”。

再有就是真正的梁上君子们了。

据统计,单单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就先后发生过六起盗窃案。自然,每起案件的主谋都是奔着故宫里边的宝物而去的,其结果都不乐观,悲催的被枪毙,侥幸的也要服刑13年之久。最早的一起发生在1959年,20岁的武庆辉年轻气盛,潜入故宫,成功得手。不料事后被抓,被判了个无期徒刑;1962年,一位叫孙国范的也成功潜入故宫,可他性情太贪,一下子偷了四十多斤的宝物,肩扛背驮,步履蹒跚,行动困难,没出宫门,就被抓住,结果丢了小命;第三起发生在1980年,大名陈银华的吸取了孙国范的教训,进得故宫,直奔养生殿的“珍妃之印”,结果大印没有到手,先戴上了手铐;到了1987年,一位叫韩吉林的一样惦记着那方“珍妃之印”,结果,“珍妃之印”仍在原处,没有挪窝。想必不光珍妃和故宫有缘,活着是故宫的人,死也死在故宫的水井中,就连她的印章也不愿离开故宫;同年,21岁的向德祥步先辈后尘,先进故宫,后进监狱。

要说在进故宫偷盗者的队伍里,最具传奇色彩的还数新时代的石柏魁。

2011年5月8日晚,石柏魁利用自身个子矮小的特点,从栏杆下钻进故宫,晚上潜入斋宫,大大小小一共偷了9件宝物。次日凌晨,被巡夜的工作人员发现,结果,石柏魁慌不择路,纵身跃上房顶,跳墙而去。此时石柏魁偷的9件宝物已经丢了5件。按道理说,剩下的4件“战果”也够可以的了,不料,他拿给一位“行家”掌眼,不知道对方是“二把刀”还是有意骗他,竟然说那四件宝物都是仿品,石柏魁一气之下给统统扔到了垃圾桶里。石柏魁本人的结局是13年的有期徒刑和13000元的罚款。至于他个人,简单画像如下:农民,80后,小学三年级肄业,身高1.58米,瘦小单薄。曾经骨折,留有后遗症,有恐高症。这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小偷培训班都不会招收的二等残废,硬是办了个惊天大案。看来真应了李宁公司的广告那句语: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从石柏魁身上可以总结这些梁上君子具有的特点:一、胆子大。一般人不敢想的他们敢想,也敢干。二、技能差。从潜入故宫、成功得手、全身而退,到最后泯为众人,不被人抓住,这是行窃的基本要求,但他们都没有做到,说明在这方面的“基本功”很差。三、文化少。连文物的真假都分不清,贸然入行,铩羽而归是必然的事。四、结局惨。不是你的东西你非得据为己有,其结果也只能是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来伺候。

故宫经历过明、清两个朝代,两个朝代都想创造清明盛世,创业之初确也如此,可惜的是到朝代末期皇帝昏庸,明国不明、清国不清,最终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上故事和资料,源自《故宫营造》《武当山》《中国凤阳》《故宫的风花雪月》《清朝其实很有趣》《中国通史》等。

一座故宫,几多故事。故事属于历史,历史是面镜子,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态,照出不同的感受。

2016年7月27日

下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