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6年7月29日 星期
蝉蛹味美市场难觅
一斤50元吃货不嫌贵
专家:好吃但要慎食

炸好的蝉蛹。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炎夏到,知了噪。傍晚时分,不少市民扎堆城郊树林,他们拿着手电筒、木棍儿,逐个在树干上寻找“童趣”——蝉蛹(漯河又叫爬叉)。连日来,记者多方走访获知,在市区的不少餐饮摊,油炸蝉蛹成为桌上美餐。而在农贸批发市场,蝉蛹的售价都在每斤50元以上,最高能达到55元。一只小小的蝉蛹,从愉悦的童年欢歌演变到难舍的美好记忆,给城市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发如何协调带来一次拷问。

调查:市民扎堆城郊树林

7月21日晚上8点,沉闷的空气中掠过一丝凉风。在市区太行山路与松江路交叉口路北的一个小树林里,一群孩子和几个大人正拿着手机在林子里走来走去。“前几天刚下过雨,现在正是夜捉蝉蛹的好时候。”市民赵新武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一个塑料瓶子给记者展示他的战利品。他在松江路上刚走过两个小树林,半个多小时的工夫,总共捉到6只。

一位领着孩子的中年妇女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天她也是带着孩子出来一起游玩,想借着夜捉知了的活动,在惊喜和欢乐中给孩子带来一点童趣。

随后,在祁山路向西的沿河公园等处,记者看到不少市民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拿着小木棍,一拨又一拨。

市场:“抢手货”踪迹难觅

22日早上6点多,记者来到受降路农贸市场。一位正在忙着出摊的商贩告诉记者,今天他这里只有一二十斤蝉蛹,都是从外地运送过来的。

随后,记者又顺着该农贸市场走了一个来回,看见的批发零售蝉蛹的总共只有两家。在沙北最大的许慎农贸市场里,仅仅只有一家商贩在售卖蝉蛹,每斤要价50元。

许慎农贸市场一位商贩告诉记者,去年他卖蝉蛹是按个卖,一个一元。今年的价格比去年又上涨了将近一倍。“市民购买的比较多,有的时候一个市民一下子就买完了,本地知了压根跟不上消费需求。”该商贩告诉记者,考虑到货源匮乏,利润空间也不大,今年整个市场就他一家卖。

专家:蝉蛹好吃但要慎食

市林园局高级工程师李国强告诉记者,虽然蝉蛹营养价值高,但不是人人都能享用。对人体来说,蝉蛹的高蛋白是异体蛋白,部分人食用后,可能会出现皮肤发痒、风疹块或发烧、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会诱发支气管哮喘,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提醒具有过敏体质的市民慎吃为好。此外,儿童也应少吃,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不是很健全,过量食用会影响消化系统健康。

李国强还提醒,知了属于野生昆虫,它的翅膀、脚上还会有寄生虫之类的病原物质,如果一定要食用的话,应在清洗时去头、去脚和翅膀,最好是用淡盐水冲一下再控干,烹调时一定要煮熟、烧透,一般建议油炸。

建议:应限制过度捕捉

有市民在受访时告诉记者,他们担心过度捕捉知了会影响生态。“知了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适合的生存生活环境了,市区的树木虽然很多,但大多都是移植移栽过来的,土生土长的树木或者树林越来越少了。”一位市民这样说。

目前,一些昆虫食品正在成为一些大型商超的抢手货。“蚕蛹、‘迷糊虫’(本地方言,农村多分布在玉米、高粱上的一种昆虫)、知了幼虫等成为不少市民的爱好。”辽河路一家大型商超里,该客户经理告诉记者,在他们二楼经营的一个油炸专柜上,一些蚕蛹等经常销售一空。

李国强建议,大家在享用野生美味的同时,更应该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建议有关部门限制野生蝉类的过度捕捉,严格保护蝉类的自然栖息地,同时推进知了养殖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知了养殖不占用耕地,不产生污染,同时有利于保护野生蝉类种群,完全可以成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产业。

一位市民展示他的“战果”。


上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