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车内人数多于两人,工作日早晚高峰就可以走专用车道,这是深圳推出的“治堵”新招。8月1日,深圳交警正式对深圳首条多乘员车道(HOV车道)开始执法,首周内交警对违法驶入的司机会进行教育警告,从8月8日起,将处以300元处罚。(8月2日《新京报》)
此举值得推广
正方
□朱 丹
这是一个不错的举措,体现出治理交通拥堵的一种智慧。
很长时期以来,交通拥堵都是很多城市的通病,也是让无数人头痛的事情,眼看着车辆如龙,却无法移动,那种被堵在路上的焦灼心情无疑是一种煎熬和考验。如今,深圳开设多乘员车道,允许乘坐两人及以上的车辆通行,无疑会提升车流通过率,可以减缓交通拥堵,也将会提升道路资源利用率,这种鼓励多员合乘的举措,对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也有积极作用。可以说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有益之举。
如果没有多员合乘专用车道,不管是单人乘坐还是多人乘坐,都会被堵在路上,无疑加剧了环境污染,也加剧了道路拥堵,将多员乘坐的车辆分流出来,通过专用车道进行运送,无疑给道路腾出了空间,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每小时能多运送870人”,这种充分利用道路通行资源的举措,无疑是治理交通拥堵的智慧之举。
治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一直是很多地方不遗余力的工作,有的地方实行机动车限号,有的在治理污染方面殚精竭虑,但效果并不明显。如今,深圳通过设置多乘员专用车道,允许乘坐两人及以上车辆优先通过专用道通行,无疑给各地提供了一个借鉴,不仅会降低车辆空载率,提升车辆通行率,而且从源头减少尾气污染,对交通拥堵和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作用,这种举措凸显出一种责任担当,也体现出一种行政和治理智慧。
并非治堵之本
反方
□张西流
从表面上看,深圳设置“多乘员车道”,目的是为了鼓励出租车、私家车“合乘”,减少其使用道路资源的频率,缓解交通拥堵状况。然而,在机动车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即便是设置了“多乘员车道”,也阻止不了现有的机动车上路。
进入汽车时代的城市,机动车与路面交通的矛盾日益突出,堵车成为城里人头疼的大问题。城市交通拥堵成疾,一方面,与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有关;另一方面,城市对公共交通的长期“欠账”,使一些人不得不“高效率”地使用私家车,从而使拥堵矛盾更加恶化。从“多乘员车道”可以看出,现代城市在交通治堵上依然办法不多、效果不佳,一味地给私人用车“设限”,却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遭遇瓶颈,没有突破性进展,这实际上是城市公共管理的一个“短板”。
因此,城市在交通治堵上,不能总是在给私人用车设限时“腿长”,而在发展公共交通上“腿短”,应遵循“公交优先”的原则。“公交优先”不仅能减少包括时间、费率等在内的综合出行成本,更能实现社会资源从有车群体向无车大众倾斜,让更多的人“快起来”。特别是,公共交通可以极大地节省道路资源。例如,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汽车相比,所占用道路资源虽增加了1倍,但实现的载客量却为后者的40倍。可见,发展集约型的公共交通体系,是解决交通发展与道路、用地矛盾的有效途径。
与其频出治堵怪招,不如做好“公交优先”这篇大文章。只有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机动车,特别是公车保有量,城市交通才能得以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