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生活和心境
在翻译学上有一个说法,“只有永恒的作品,没有永恒的译本”。一般来说,一个译本只能“活”50年,过了50年,就必须有新的译本,因为旧译本已经不适合社会的语言习惯和行文习惯了。李继宏的看法是,老一辈的翻译家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所限,对西方社会了解不足,现在网络便利和生产条件好了许多,了解的可以更深入。
在最新译作《傲慢与偏见》里,李继宏写下1.6万字导读、371条注释、241本专著期刊引用,并赴英国、美国考察,搜集史料研究18、19世纪的英国历史,耗时3年才完成。如此费时费力,是因为作品是简·奥斯汀在18世纪末创作的,那时候的衣食住行、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社会风气等和现在的英国大不相同,更不用说现在的中国。“如果对那段时期的英国历史缺乏足够的了解,在理解原文上会遇到极大的障碍,根本谈不上准确翻译。”
在翻译《月亮与六便士》时,为了呈现出作者毛姆清晰精准又不失雍容华贵的文体特征,李继宏在翻译时会仔细推敲,并使用了大量的成语。为了设身处地去体会作者的生活和揣摩他的心境,李继宏走访了毛姆在伦敦的几处故居,及他成名以后经常光顾的一些豪华酒店。
在翻译《小王子》《老人与海》《瓦尔登湖》等作品时,李继宏会把作者存世的作品和一些重要的传记看完,择要看一些研究其作品的论著,然后再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以及当时文坛的境况。为了翻译《瓦尔登湖》,他尽量把作者看过的书都翻一遍,更是花费了4000多个小时查阅资料,去弄清梭罗著作中所引用的东西方经典。
向往精神优于物质的生活
在读者眼中,大部分译者给人的感觉都比较低调谦逊,而李继宏则恰恰相反,常让人感觉高调,而这多与他的一些译作在宣发时冠以“最优秀译本”之名有关。曾因翻译《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等畅销书而被人认识的他,仍用十足自信来回答:“现在市面上有那么多名著译本,如果不是认为自己所翻译和出版的是最好的,那出出来干什么?那不是浪费纸张吗?”
但他并不认可高调的评价,“我平时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里,一年下来面对面打交道的人就十来个,连微博账号都没有,微信朋友圈也很少更新,不知道有人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中国很多老一辈的翻译家,一直只专注翻译一个外国作家的作品,而李继宏这些年翻译的著作却没什么规律。对此,他说:“我觉得,有时译者就像一个演员,要在不同的剧作中演好不同的角色。有的演员一生只喜欢塑造一种人物,而我喜欢不同的尝试,喜欢进入不同的情境,去表演不同的人物。”
之前翻译《月亮和六便士》时,李继宏最大的触动是书中所倡导那种精神优于物质、个体大于社会的立场。他认为这和自己的价值取向一致。现实中,李继宏在2007年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他大学毕业后待过三个单位,最后的总结是自己不适合也不愿意继续上班,依靠在家翻译和写作带来的收入,刚好也足够生活,所以便不再勉强自己。
如今从业12年后,李继宏这样总结译者生涯以来最深的体会:文学翻译,尤其是经典文学的翻译,是特别专业的事情,需要锲而不舍的求索、旁征博引的考证和持之以恒的付出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