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防
见习记者 杨 淇
在我市,活跃着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不分老幼,不分职业,用身体力行的点滴爱心温暖着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些志愿者来自漓江路志愿服务站,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播种下爱的种子,影响并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漯河汇聚成爱的海洋。
从漯河发往新乡的爱心快递
7月26日上午,召陵区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居委来了几位客人。一进门,便把一面绣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锦旗交到了社居委主任靳会杰手上。原来,这几位客人来自新乡市洪门街道诚城社区,他们专程来漯河对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的爱心表示感谢。
7月9日凌晨,新乡地区普降特大暴雨,多处城区居民受灾。7月11日晚8时左右,社居委主任,同时又兼任漓江路志愿服务站站长靳会杰从新乡市一微信平台得知受灾群众缺水、缺食物后,立即与友好社区新乡市诚城社区负责人微信联系,表示愿意通过漓江路社区志愿服务站募集救灾物资。
到晚上11时,捐款总额接近一万元,与此同时,捐助物资的货源也已经联系妥当。此外,源汇区公益顺风车联盟成员申公粮提供车辆,靳会杰与同时跟车于12日下午4时许,将102件火腿肠和105箱方便面送到新乡市。
用爱心播撒希望
漓江路志愿服务站成立于2013年,现有“文明使者”机关志愿者服务队、天桥义工服务队、外语中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市供销社志愿者服务队、沙澧河畔义工群服务队等5支志愿者队伍,正式注册志愿者达330人。
去年春节前夕,靳会杰在和同事们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送新衣时发现,有一对姐弟俩在医院陪伴母亲过春节。原来,母亲身患重病,家里的积蓄已经花光,两人面临着辍学的危险。一个名为“爱的传递”的微信群表示愿意帮助姐弟俩,该微信群在3天时间就募捐到14500元,姐弟俩终于重返校园。
慈善作为事业,爱心不分地域。2013年临近冬季,有一次,靳会杰在网上看到一条来自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孩子们急需过冬棉衣的求助信息。为了赶在封山前将棉衣送到群众手中,志愿者服务站的成员积极筹集,主动联系物流,终于在大雪封山前将棉衣送到了当地群众手中。
义工就在咱身边
“每周六上午是我们志愿服务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众一个电话就能随时上门服务。”天桥义工队的队长苏永福说,天桥义工开展有理发、义诊、磨菜刀、修理自行车、法律咨询、教育咨询、心理咨询、助学助老助残等项目,参与者大多是社区居民。
为社区居民免费磨菜刀也是志愿服务的一项,每周六上午都可以看到,居民拿着家里的菜刀排起了队。对此,居民们都说这服务好,既传承了传统,又服务了大家。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用身边的事影响身边的人,全心全意为社区群众服务。这是天桥义工服务队的宗旨,他们所做的事已经在无形中影响着身边的人。如今,社区的很多居民感觉到,义工就在自己身边,也许自己的邻居就是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