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8月15日 星期

周大庙:烙下一方文化印记

周大庙门前有一通清朝石碑。
如今的周大庙已不复往昔香火鼎盛、气势恢宏的模样。

漯河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拥有灿烂的文明,遗留下来的古迹、文物、传说难以计数。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一种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是当地百姓辈辈相传的乡土情怀。虽然有些历史遗迹已不复当年的模样,甚至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但留下的文化情怀,让我们难以割舍。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杨 旭

在此地流传不衰

如今的周大庙,最吸引人的就是每年的庙会。然而在周纪安记忆中,他小时候的庙会,必演一出叫《下河东》的剧目,是与此地有关的一段传说,如今却已不再上演。

下河东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讲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征讨北汉的一段故事。赵匡胤错信奸臣欧阳方谗言,委以帅印。欧阳方背信弃主,私通北汉,临阵反戈。赵匡胤险些被俘,幸而先锋大将呼延寿廷忠心赤胆,打败了敌军,救驾有功。然而欧阳方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反诬呼延寿廷叛乱。赵匡胤不辨忠奸,致使呼延寿廷蒙冤受难。后来,赵匡胤被困河东,呼延寿廷的夫人贾氏以国为重,不计家仇,带领一双儿女帮助赵匡胤的宋军平定河东,铲除了奸臣欧阳方。

《下河东》缘何一度成为周大庙庙会的必演剧目?采访中,数位附近的老人告诉记者,听老一辈人说,赵匡胤当年被困河东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地。在他们小时候,这段传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每年该剧一上演,当地人无论老幼都蜂拥而至,一年一年看下来,不厌其烦,成为一种习俗。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河东在古时指的是山西西南部地区。黄河自北向南流经山西省西南部,故此地黄河以东区域称为河东。下河东的故事又是怎么在周大庙一带落地生根、口口相传的呢?当地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传说往往并不只是空穴来风,或许赵匡胤被困河东与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只有等待历史学家为我们揭开谜底了。

辗转流离几十载

2012年春暖花开的一天,位于郾城区龙城镇的化身台兴国寺如同往常一样,迎接着信众和游客,这其中就包括来自郾城区孙庄乡前周村、后周村(现前周社区、后周社区)的数十位村民。他们在大殿游览时,发现大殿东北角有一口铸铁的大钟,上面一段“大清国河南开封府直颖许州郾城县东十里东岳庙造神铁古”的铭文引起了村民们的兴趣,铭文中的“郾城县东十里东岳庙”指的正是村子附近的周大庙。

化身台兴国寺内的大钟为什么记录着关于周大庙的铭文呢?消息传开后,很快引起了一些村民的兴趣。家住周大庙附近的周纪安与附近村庄的村民、老教师一起再次赶往兴国寺查看。他们看到,这口钟是铸铁所造,上部有盘龙环顶,钟口为八瓣莲花,其中一瓣已严重破损。钟上的铭文清晰可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清国河南开封府直颖许州郾城县东十里东岳庙造神铁古,重量百余斤。宣统庚戌年三月十五日立。”这些铭文证实,这口大钟的确为周大庙所有。

据说,周大庙原来的确有一口铸铁大钟。1944年,侵华日军的飞机常在这一带轰炸,当地村民便把周大庙里的大钟运往沙河南岸的红十字会,以代替防空警报器。日军投降后,村民们准备将大钟运回,不料途中遭遇一阵枪炮,拉车的牲口受惊,大钟遗失在河滩上,被随后的一场大水冲走,至此再无影踪。

铸铁大钟的发现重新燃起了村民们对周大庙的怀念。虽然当年那座规模宏大、香火鼎盛的庙宇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仍旧延续着许多因周大庙而兴起的习俗,比如庙会。随后,他们建起了一座新的周大庙。

一个传说

一口大钟

见证数百年沧桑岁月

日前,记者前往位于市区邙山路北段的周大庙进行探访。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普通的二层民房,若不是墙上的匾额和门前的袅袅烟雾,很难看出这里是一座庙宇。庙内供奉着十几尊泥塑神像,庙门前一通立于清朝的石碑,上面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据碑文记述,清朝时曾对东岳大庙进行过一次修葺。

前周社区居民周纪安告诉记者,如今,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这里香火依旧,不仅有许多老年香客,也有不少年轻人前来进香祈福。

在周纪安的记忆中,历史上的周大庙由十几间瓦房组成,分为前殿、大殿、后殿和偏殿,面积足有一座操场那么大。庙里有许多石碑,还有一棵两人都不能合抱的古柏。大殿里有十几尊泥塑神像,栩栩如生。大殿前有一座香炉,香火鼎盛,周围十几个村子的村民都常来这里烧香。

周大庙又称东岳大庙,因为这里供奉的是周文王和东王黄飞虎。周文王是周朝大名鼎鼎的一代明君,《史记》中就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记载。黄飞虎是周朝的开国大将,也是民间传说中的东岳大帝。传说,黄飞虎本是商朝位居一品、七世受封的武成王。因其妻贾氏进宫朝贺时遭纣王调戏而自坠摘星楼,其妹黄贵妃愤而打妲己误伤纣王,被纣王推下摘星楼,黄飞虎一怒之下反朝歌而归武王,立下了扶周灭商的不世功勋。可惜的是,在河南渑池与张奎的交战中,黄飞虎不幸殉国。后来姜子牙封神,黄飞虎被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位居五岳之首。

记者眼前这座周大庙的前身始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建成后的数百年间,虽历经风雨而香火不绝。原来的周大庙何时损毁,当地人也没有统一的说法,只有那宏伟的规模、古老的文化在他们的记忆中历久弥新。

一座大庙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青春蓬勃,又古韵犹存。一座桥、一条街、一块墙、一棵树……这些斑驳的历史标记可能承载着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本版征集展现漯河地域特色的文化线索,如文物古迹、历史人文、民间手工艺、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文化人物等。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线索,请告诉我们。

联系电话:13938039936

久久萦绕在心头

古老的建筑难以抵挡社会前进发展的步伐,原来的周大庙最终消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然而建筑可以毁坏,心中的牵挂却难以抹去,只会随着时间的发酵演变成对这片土地的情怀,成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地标。周大庙附近的居民们将周大庙原址附近的一座二层小楼腾出,改建成今天的周大庙。在这栋略显简陋的小楼里,飘出了几十年的风也不能吹散的香火,传承着早已扎根在当地百姓心中的朴素文化。

周纪安向记者介绍,现在虽然看不到周大庙昔日的风采了,但这里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举办庙会的习俗却被保留下来。每年这个时候,香客们平日捐赠的钱都被用来办庙会,请戏班、舞狮龙、踩高跷、划旱船,热闹非凡。

尽管如此,当地居民心中还是有许多遗憾。66岁的前周社区居民周小友说:“我从小就生活在周大庙附近。虽然现在香火依旧,但其气势跟过去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66岁的后周社区居民周春花说:“我家就在后周,看着周大庙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心里觉得十分惋惜,希望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而周纪安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重建周大庙。他说:“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对发展旅游业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居民们对周大庙的深厚情怀溢于言表,也难怪他们当年在兴国寺发现东岳庙大钟时激动的心情。那是一种文化的寻根,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物质生活如何丰富都无法取代的,对于文化血脉的眷恋。

一种情怀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