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 放
“叔叔,您好,我收到大河报发放的一万元特困学生助学金了!”8月13日一大早,记者刚刚起床,就接到了张立凯打来的电话,让记者分享他的喜悦,“这下我就不用为学费发愁了。”
张立凯家住郾城区裴城镇大张村。父亲2013年因病去世后,张立凯和患有残疾、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母亲相依为命。
由于家庭没有任何收入,张立凯上高中时的学费和生活费主要靠社会救助和亲戚邻居的帮助。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张立凯,经过苦难的洗礼后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自信。他学习努力刻苦,在今年高考中虽然发挥不是太好,但分数超出了二本线许多。
7月29日,得知被黄淮学院录取后,高兴之余的立凯也为数千元的学费发愁。虽然有好心人士表示会资助他,但立凯认为爱心人士的收入也不高,不愿意拖累他们太多。
记者了解到立凯为他人着想的心思后,也深受感动。记者看到大河报携手企业为特困学子发放助学金的消息后,立即联系了大河报首席记者、驻漯河记者站站长刘广超,把张立凯的相关资料发送给了他,希望他能助张立凯一臂之力。
刘广超了解相关情况后,也深为立凯在困境中自强不息、感恩社会的精神所感动,在推荐漯河区域参与救助的特困大学生时,把他作为重点推荐,最终成为大河报和宋河集团在全省救助50名特困学子之一。
“在申报大河报的助学金之前,我也咨询过咱市的助学金。”张立凯对记者说,原来想着大河报的助学金僧多粥少,他不会那么幸运。
得知被大河报救助后,他立即联系了郾城区慈善部门和团市委的相关工作人员,把自己获得大河报助学金的情况如实告知,并明确表示不再接受重复救助,把机会让给需要帮助的其他贫困大学生。
郾城区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对张立凯的行为大为赞扬,称赞他的诚实和善良难能可贵,祝愿立凯将来学业有成,并表示有困难随时可以联系他们。
“感恩爱心人士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我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助学金,绝不浪费其中的哪怕一分钱,我要把这些钱全部用来交学费。”张立凯告诉记者,“至于将来在大学的生活费用,我会通过勤工俭学和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来解决。”
目前,离到大学报到的时间不足十天,张立凯说,他会继续在漯河昊德爱心中转站做义工,然后再准备开学需要的生活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