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8月18日 星期
一个小举动感动市委宣传部部长,引发全市“盖盖行动”
环卫工杨耀民 好样的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一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却引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喜东特意关注,并想认识一下这个乡村环卫工。这个环卫工的魅力何在?究竟是什么举动让他一下子在我市“两城同创”工作中声名鹊起?8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经济技术开发区湘江路新区小寨杨村,见到了这名环卫工人——杨耀民。

杨耀民用拖把清理垃圾箱上的灰尘。

倒完垃圾不忘盖垃圾箱盖

一件干净的黄夹克,一辆普通的人力三轮车……记者见到杨耀民时,他刚把一车垃圾送完回来。

事情还得从8月13日那个炎热的下午说起。近40℃的高温把整个小寨杨村炙烤得像个火炉,杨耀民像往常一样,正在忙着清理垃圾。此时,一辆检查创卫工作的中巴车正好在小寨杨村检查街道卫生。车辆行驶到金江路上时,速度突然慢了下来。

只见杨耀民每隔一段路就停下来,将路边垃圾桶内的垃圾倒入垃圾车中,并将垃圾桶的盖子随手盖上,然后继续向前走,熟练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就是这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引起了高部长的关注。”一位随行检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原计划安排,他们本来不在小寨杨村停留,只是沿街查看一下卫生状况,可当高部长看到这名环卫工一连盖了好几个垃圾箱的盖子后,对他印象很深,随后询问了他的工号和名字。

工作繁重不放过每个细节

在小寨杨村委会院内,记者见到了该村支部书记杨转正。“老杨是个很实在的人。”杨转正告诉记者,按照分工,杨耀民负责的辖区是金江路上近一公里的村主干道。

小寨杨村居住了1800多名本地村民,还有6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是该村的租客。

“城中村人员流动大,村民素质参差不齐,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杨转正说,老杨负责的这段路上安放了16个垃圾箱、果皮箱,“看到他干活一年多,一直很踏实,每个细节都干得很好,我们就把这条主干道交给了老杨!”

记者站在金江路街头看到,路两边的垃圾箱整齐地摆放着,绿化带里也没有一点杂物。夏天,西瓜、葡萄等垃圾最容易腐败流脏水,加上一些吃不完的饭菜,把整个垃圾箱外面弄得全是油污。看到这些,杨耀民就自己找来一个小刮刀,一点点把这些油污刮掉,再用拖把拖干净。

16个垃圾箱,每天有五大车垃圾。“夏季的垃圾特别多,距离村一公里远有个垃圾中转站,早上八点前就得把这些垃圾全部送过去。”杨耀民说,每天早上他5点以前就来到金江路,开始清理这些垃圾箱,这样他每天来回10趟就是10公里。全天式的街道保洁、保持垃圾箱箱体的卫生、清理各类小广告,这是杨耀民每天都要面对的烦琐工作。“村里的一些租房的年轻人,经常把垃圾随手丢在地上,一天至少提醒他们几十次。”杨耀民多次耐心劝解,虽然很少得到正眼相待,但他从不放过每次劝说的机会。

小举动引发全市“盖盖行动”

“市领导对杨耀民的口头嘉奖,很快就在我们全区传开了。”湘江路新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说。

8月14日上午,湘江路新区管委会专门开会表彰了杨耀民,并现场奖励他500元现金。

“没有声名显赫的地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环卫工人,在从事着这样普通甚至部分人认为低贱的工作时,却以超群的品格、辛勤的劳动、默默的付出赢得了大家的好评……”湘江路新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在会上这样称赞杨耀民。

“倒完垃圾不盖箱盖是创建工作中非常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但是杨耀民却做得一丝不苟,这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市“两城同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部分垃圾箱存在使用完后忘记盖盖的问题,尤其是夏天蚊蝇滋生,直接将这些异味腐败的垃圾暴露在外面,给市民带来的是恶劣的出行环境,也与“两城同创”工作格格不入。

8月13日检查完后,高喜东部长要求,在全市范围内要立即发起以杨耀民为榜样的“盖盖行动”,并号召市民要养成良好习惯,随手盖垃圾桶盖、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为漯河“两城同创”工作贡献一己之力。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