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国内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8月26日 星期
多个城市频现道路塌陷
“脚下之危”谁来化解?


近日,甘肃省兰州市一天之内至少出现四处路面塌陷,不仅有车辆掉入坑内,并且有行人受伤。

我国多个城市近期频现道路塌陷事故,本该平坦安全的城市道路,为何频繁上演“步步惊心”的塌陷事故?“脚下之危”应该由谁来化解?

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道路坍塌事故现场。

兰州道路出现“一日四塌”

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是兰州城关区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8月24日中午,记者看到,步行街中段的城隍庙附近人行道上有一处塌陷,能从塌陷边缘看到各种管道。

记者从附近监控拍摄到的一段视频画面看到,8月23日15时许,一处路面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塌陷,数名行人及车辆坠入坑内。记者看到,进入地下街的大门锁闭,玻璃门上贴着一则紧急通知,上面写着塌陷区域“紧邻商铺外墙,现有积水达1米左右,存在很大隐患”。

据悉,包括张掖路步行街塌陷事件,兰州市当天至少发生四起路面塌陷事件:清晨洪门子小吃街街口出现二三十平方米的塌陷;下午南山路肉联厂发生马路塌陷事故,一辆轿车掉入其中,司机受伤;晚上大砂坪甘南花园门口路面塌陷,一辆泥罐车的后半部分陷入坑内。

城市道路塌陷,不仅兰州市发生,近期全国多地都有出现。8月6日,江苏南通市区发生路面塌陷,长约9米,最宽处约3米;5月21日,江西瑞金市一路面突发塌陷导致停放在路面上的4辆汽车陷落入坑。

《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指出,目前全国遭受地陷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等20个省区市。地面沉降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广、防治难度大、难恢复等特点,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开发利用和管护失序是主因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城市道路塌陷频发,虽然天气异常变化、地质结构变化等“天灾”是形成因素,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护的失序才是主要原因。

兰州市区路面塌陷发生后,专家组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认为造成塌陷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地下管线回填不密实,塌陷区段工程建设频繁,地下管道密集等多种因素,造成路面突发塌陷;二是步行街地下雨污水管道存在渗漏;三是步行街地面雨水明渠变形,有渗漏,地下管道周围土体流失,造成局部空洞,加之8月22日夜间突降大雨,加剧对路基土体冲刷,引起路面塌陷。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李红玉说,我国很多城市过去的城市规划都主要集中于地上规划,而忽视地下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凸显,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

“目前,地下工程施工造成的扰动,在城市道路塌陷灾害的影响因素中相对比较突出。地下管线安装施工及回填质量问题是另外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委员崔海涛说。

地下开发利用应统筹有序

随着多地道路塌陷的频繁出现,如何做到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利用和管护,成为各地亟须破解的一个难题。

事故发生后,兰州市城乡建设局、市政管理处等部门组织抢险力量对塌陷区域的渗水问题进行了抽水作业处置。相关部门正组织开展回填作业,并对已断裂的排污管线、强电弱电及破损明渠实施抢修。

相关人士认为,针对道路塌陷频发的情况,应逐步理顺目前地下空间等城市管理的多头管理体制,明确各方职责,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统筹管理,以保障地下空间的有序、安全开发。

城市道路塌陷灾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预先探测道路下方隐伏的空洞隐患,采取措施除险,实现提前预防和预警灾害的发生。崔海涛建议,定期对城市重点路段、灾害多发路段进行多期次、周期性、预防性普查和探测,才能使灾害的发生发展处于受控状态。

同时应推广城市道路塌陷灾害普查探测工作,需要从突发应急过渡到定期常态化。崔海涛建议,可以选择几个典型代表性城市,在城市管线密集区、地铁施工沿线、废旧地下人防工程密集区域以及湿陷性黄土和岩溶发育区域等重点区域系统实施道路塌陷灾害普查探测,通过试点,验证、改进技术装备和工作方法,为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施总结经验。据新华网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