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水曲折蜿蜒,孕育着两岸的文化;石墓潭静水流深,承载着千年历史传说。位于舞阳县章化乡后古城村的石墓潭潭深数丈,据舞阳县志记载,“石墓潭,沙河南岸,紧依古城,石级砌底,东西长里许。”多年来,即便在大旱年份沙河的枯水期,这个深潭也深不见底,滋润着当地百姓的生活。石墓潭的主人是谁?和他相关的历史传说有哪些?近日,记者来到了石墓潭所在地——舞阳县章化乡后古城村,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实 习 生 魏水晴
石墓潭为楚平王之墓
关于石墓潭名字的起源,后古城村原村支书张国民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平王有个儿子叫“幺蛮儿”,平日里楚王对他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幺蛮儿就养成了倔强的脾气,楚平王让他向东,他偏向西,楚平王拿他没法子。在楚平王快咽气时,他本想让儿子给他找个风水宝地做墓地,但想起儿子处处使反劲儿,与他作对,他把幺蛮儿叫到跟前,故意说,“儿啊,我死以后,你把我埋在最低的地方,可要记住爹的话。”楚平王死后,幺蛮儿一想: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听过父亲一句话,这回他不在了,我听他一回话吧。幺蛮儿冥思苦想,实在想不出哪里是最低的地方,最后他发现大石坝旁边有个深潭,干脆就这个地方吧。于是,幺蛮儿召集劳工,把深潭又向下挖了几十米,把楚平王的墓安放在这个深潭里。
伍子胥鞭尸楚王
伍子胥,家喻户晓的一代名将。据历史记载,伍子胥曾挖开楚王墓,鞭尸三百下。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性格刚强,少年时就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因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于是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伍子胥的父亲),将伍子胥的父、兄骗到郢都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
在吴国,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的强国。后伍子胥与孙武等辅佐阖闾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突袭,直捣楚腹地,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
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伍子胥到楚国后,听说楚平王已死,就把楚平王的坟墓撬开,用钢鞭鞭尸三百下。
鲤鱼精的传说
石墓潭上方,一里多长的石头岭顺堤而建。每年的四月初一,岭上就有庙会,会上要搭台唱戏,是当地一年一度的盛会。彼时恰逢麦子成熟,人们忙着准备收麦的各种农具,有些必须到庙会上去买。
据传说,有一年农历四月初一这天,蓝天白云,天气晴朗,四里八乡的村民们都来庙会上买东西、看戏看杂耍,热闹非凡。一个放羊的老汉正把羊群从河边向庙会上赶,抬头突然看见石墓潭里钻出来一辆华丽的马车,车上有棚子,后边围得严严实实,马车正一步步走向戏台。老人疑惑不解,紧跟在马车后。这时从车上跳下两个漂亮的女子,又出来一个身着红裙子、头裹红纱巾的女子,走进了戏场子。
老人把羊拴在树上,想仔细看看从车上下来的女子。有个村民问放羊的老人,看你慌慌张张的,干什么呀?老人把自己看到的一五一十说了一遍,村民们不相信他说的话。村民和老人争论不休,看热闹的村民越来越多,有人拉着放羊的老人说,“那你指出哪三个漂亮女子是你看到的?”随后老人朝戏台旁一望,顺手一指,大声说,“就那三个人,在正中间呢!”周围的几个人朝着他指的方向围过去。就在这时,天空中猛然刮起了大风,风卷着沙尘越刮越大,不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哗哗地下起来,大伙儿慌忙往家里跑去。大雨下个不停,足足下了两个时辰。有人说,“这是石墓潭的鲤鱼精,明天雨停了再唱戏吧。”据说,每到农历四月初一前后两天,这里的天气就有反复无常的变化,当地村民中就流传着鲤鱼精要赶会看戏,带着风雨到人间。
村民千方百计保护石墓潭
张国防是后古城村的老教师,曾多次保护石墓潭而被村民们尊称为“文物保护员”。
“石墓潭因潭深鱼多,多次曾险些被毁掉。”张国防告诉记者,1967年的一个夏天,后古城村突然来了一群年轻人,他们乘坐着大卡车,带着炸药罐,准备找水深鱼多的地方炸鱼,当时已经“靠边站”的村干部周明远上前制止,告诫这群年轻人:炸鱼对石墓潭旁边的大石坝危害很大,如果把炸药投进深潭,很可能酿成人身事故。这群年轻人还是不听,后来广大村民纷纷上前阻止,这些年轻人才悻悻而去。
前些年的冬天,不断有人趁夜深人静时在石墓潭旁边偷偷炸鱼,张国防就带领村民进行巡逻,一旦发现有炸鱼行为,就和村民们一起上前制止。2007年,沙河里挖沙行为严重,沙河北岸的一群挖沙者盯上了石墓潭北河里的沙,五六个沙场一起开挖,根本不管挖沙对石墓潭和石坝的危害。他们白天在大石坝的对岸挖沙,夜里就把抽沙船开到石墓潭附近继续抽沙。在张国防等人的建议下,后古城村村干部组织党员群众昼夜轮流值班,制止抽沙船滥采乱挖行为,确保了石墓潭和石头岭的安全。
城里人垂钓的好地方
石墓潭上方的河堤上,到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中间夹杂着几棵酸枣树。记者沿着石阶缓缓而下。草木掩映之中,仍能看见一排排褐色的大石头。“这些大石头,传说是当年楚平王从叶县讲武台运过来的。”后古城村现任村支部书记常田增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块块巨石紧紧相挨,层层石阶相错,向南形成斜坡,石块之间只用泥沙结合。小的有几百斤,大的有几吨重。河堤上,几块法治文化宣传栏一字排开,与灰褐色的石砖堆砌成的城墙交相辉映,中间夹杂着各种花木,景色宜人。“这里记载的就是关于石墓潭的传说。”常田增指着一块法治宣传栏里的文字告诉记者。
石墓潭经过数千年的风雨,又在新世纪焕发新姿。去年,后古城村成为市司法局的定点帮扶村。该局先后帮助后古城村整修村内道路,新建起文化大广场,并在河堤上栽下了绿化树,树立起法治文化宣传长廊。“这段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以后,漯河市里的、平顶山市的垂钓爱好者都开着车来这里钓鱼。”该村村委委员张进平告诉记者,以前石墓潭在中原地区很有名气,紧邻北舞渡大渡口,很多商人的车马队在北舞渡过渡口后,再向西走到石墓潭歇息。
记者看到,在河里的层层石头上,几名垂钓爱好者正在阵阵凉风中垂钓。“我今天上午就过来了,周末晚上就待在这里,不回去了。”一名来自平顶山市的垂钓爱好者告诉记者,他经常周末在这里钓鱼,并且很有收获。这次他们总共来了五个人,晚上也在石墓潭旁边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