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讲堂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8月29日 星期

大秦帝国的起起落落
尚书房大讲堂之纪连海话说大秦帝国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海防

纪连海,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著名文史学者,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其主讲“正说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纪晓岚、刘墉等)激情澎湃、诙谐幽默、设问解疑、鞭辟入里,极受欢迎,成为亿万观众热捧的超级学术明星。

8月25日,《百家讲坛》名嘴纪连海先生,来到漯河开源大剧院,为尚书房大讲堂带来了第一堂课——大秦帝国。

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过程中,台上的纪老师激情澎湃,从大秦“白手起家”建立政权,到为巩固政权采取各种史无前例的措施,再到泱泱大国稳定根基十几年后最终灰飞烟灭,纪老师以大秦帝国从建国到灭亡的七个关键人物为线索,其中还穿插了秦晋之好、商鞅变法、芈月传奇等历史片段,把枯燥繁杂的历史讲得精彩纷呈,引得台下观众掌声连连。

1

秦国的崛起

我们记忆中的大秦皇帝也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秦始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秦国的创始人——这个最大的功臣竟然是一介马夫。

秦先人伯益(一作伯翳,亦称大费)辅佐舜帝,据史书记载,禹死后由禹之子启继位,而益因与启发生争执,帝启六年,被启杀死。伯益生有二子,一名大廉,一名若木。他的大儿子流落至山西临汾洪洞县,氏赵,姓嬴。二儿子流落至甘肃天水。

时至西周,周天子周穆王为去昆仑山寻找美女,便带上马夫赵氏以及八匹骏马向昆仑山而去,行至甘肃八匹马相继累死,赵氏便来到山下侄子家中借来八匹马继续赶路,帮助周穆王完成心愿。后周穆王之子为了感谢甘肃天水的马夫,并以其家为圆心三百公里为半径圈地赠予马夫秦非子,称“秦国”。自此大秦帝国建立,这个宏大的帝国从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国家建成之后,秦国人便等待时机扩大疆土。后来周平王杀父继位,秦、晋、郑三国为扩大国土,纷纷倒向周平王。政变结束之后周平王便把函谷关以西的土地赠予秦武公,于是,秦国疆土再次扩大。

进入春秋时期之后,因为秦国大部分的疆土都是蛮荒之地,所以周围诸国都没有把秦国放在眼里。秦穆公为巩固政权,与中原大国——晋国通婚,将女儿嫁给晋国第三代国君。“秦晋之好”由此而来,之后两国关系密切,联手消灭了西边大多数的少数民族。

外交单靠通婚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壮大自己的实力,就要以暴力解决外交问题。于是秦国第四个关键人物——商鞅出现了。闻名天下的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了史无前例的革新,让秦国最终得以称霸天下。然而这些被人熟知的政策,并不是商鞅变法的核心,纪老师在讲座中讲到了两个关键的政策。其一:男子15岁,女子13岁必须结婚,否则男方家中赋税翻倍,女子充军。这样一来,秦国的人口迅速扩大,当然也解决了军队战士的数量问题。其二:战场上杀一人升一级,提头来见加官晋爵,改变了自古以来割左耳的战争规则。这样一来士兵战场杀敌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就是秦国士兵所向披靡凶残无畏的原因。这两条政策帮助了秦国快速壮大了起来。

然而还有一劲敌长城之外的北方最大的游牧部落,让秦国的边境不得安宁。嬴稷死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后芈八子芈月继位。芈八子带着自己的孩子在朝中势单力薄,于是芈八子与游牧民族首领结婚。后来芈八子终于等来了一个灭掉这个最大敌人的时机。这一年恰逢大旱,草原之上颗粒无收,于是芈八子带着一百士兵打着“回国借粮”的旗号,回到儿子执政的秦国。她令儿子带领十万军队北下,一举歼灭了北方的游牧部落。困扰秦国多年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国家稳固之后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只有人才才能带动国家向前发展。于是第六个关键人物吕不韦登场了。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是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官至秦国丞相。此时嬴政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秦始皇执政秦国,称吕不韦为相夫。之后吕不韦掌握秦国大权,并广召天下贤士,使得天下的人才齐聚秦国,解决了秦国的人才问题。

2

秦朝的壮大

纪连海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完了第一部分。在此过程中,纪老师不但引经据典,还串联了很多时下热门的话题,使得整个会场的氛围几次达到高潮,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于是第二部分“巩固政权”便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

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与李斯商议,在四个方面上各颁布三个措施,巩固了秦国政权。政治上,第一:称帝,所谓的皇帝就是“规矩”,这样一来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领袖形象,凝聚了整个国家的向心力。第二:公卿。所谓公卿就是“职责”,各个单位都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各司其职,公私分明奖罚分明这样才能让如此大国有条不紊的向前发展。第三:郡县。所谓郡县便是“升免”,有岗位职责之后官员就有了流动,工作尽心尽力有所成就的官员向上升官,工作不思进取毫无政绩的官员就要降职甚至免职。

经济上,第一:统一度量衡。这一系列的统一,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第二:统一货币。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第三:降税。繁重的税务使得百姓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降税这一举措一经开展便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拥护。

军事上,第一:修筑长城,增强了帝国的防御外敌入侵的能力。但是单单防守是不够的,强有力的进攻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李斯提出了第二条建议:移民实边。第三:为了方便战争,修建通往全国的道路。就这样战争的准备工作——防御、进攻、交通,都得到了解决,巩固了秦国的霸权地位。

政治、经济、军事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一个国家不能单单有武力,匹夫之勇只能打江山,但是想要坐稳江山,文化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但是秦朝疆域广阔,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尽相同,信息传播受到很大的阻碍,统一文字便成了当务之急,于是便用秦国的小篆作为文字的统一标准,方便了信息传播和交流。第二:焚书坑儒。然而这一举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后世对其也是褒贬不一。但是纪连海老师辩证地认为,焚书坑儒有其必要性。每个国家都有禁书,这些对于政权不利的言论是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打压的。3

帝国的衰亡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措施,虽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但是政权崩塌这一悲剧最终还是降临到了这个帝国。为何各方面都采取看似完美的政策,最后政权却难逃毁灭?带着这样的疑问,演讲进入了尾声,最后一部分“帝国的毁灭”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帝国坍塌的原因有三。

其一政治方面。首先“法律过于严苛”是导致大秦帝国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犯错不等于犯罪,如若平日里小小的错误就要当作犯罪来处理,甚至要判以极行,这就导致当时的秦国,在集市上卖鞋子的人没有卖假肢的人多。生活在如此残酷的国家之中,官逼民反是这个国家注定的结局。随后有就有了陈胜、吴广起义,颠覆了庞大的大秦帝国。其次对于投降的六国贵族来说,投降之后各怀私心,然而秦始皇却放虎归山,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封地,而不是集中在首都统一管制。这样就难以削弱各国实力,中央集权制度也同时受到动摇,民心各异政权岌岌可危。再次,上文中所提及的商鞅变法得两个中心政策——男子15女子13岁结婚以及战场上杀一人升一级,这两个打天下的措施用在没有战乱的年代是无法维持社会平衡的。人口越来越多却难以找到出路和前途,战争年代,贫穷的百姓养不起孩子还能送上战场,谋个一官半职。然而,打下天下之后政策仍在,人口激增社会动荡也就由此愈演愈烈。最后是人才政策。秦国的时候给予很多人升官的机会,但是到秦朝的时候,这样的好机会却少之又少。

其二经济方面。在秦朝,一些经济政策在这个年代是看似的很好的,但是秦朝的徭役政策却让人难以接受。16岁以上60岁以下每人每年为国家干20天活,不发工资干粮自带。这样的政策看上去合情合理并没有什么残酷的,但是这个政策先前只用于陕甘宁这些距离都城不远的地方,之后扩展到全国,甚至广东人也要千里迢迢来山西服役,一路走来需要几个月时间,服役结束之后还未走到家乡,新的一年徭役又要开始他们又要重新折返回山西服役,如若迟到一天就要受到截肢的酷刑。所以这样的惨无人道的政策,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

其三在军事上。如果一个军队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信仰就如一盘散沙,信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在秦朝相对和平时期,军队渐渐没有了信仰。同时,文化上不完美的焚书坑儒政策为以后的危亡埋下伏笔。最后,秦始皇执政期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就是民族多样化。先前的各个国家都是同一民族,几乎没有各个民族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情况发生,于是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摩擦不断显现出来,然而一味自信的沉浸在自己成功之中的秦始皇没有相应的民族政策,这导致了国家动荡根基不稳,同时也拉响了亡国的警报。

自信让秦始皇打下江山,然而自信也让他失去了这个史诗般的大秦帝国,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是成功的重要前提。秦始皇最终的失败,也给后人上了意味深长的一课。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