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8月30日 星期
“关注我们身边的公共设施”系列报道 一


干净整洁的公厕
小区附近的游乐园
公益自行车受欢迎

编者按: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随着我市城市化的推进,市区框架不断拉大,城市亮化、美化、洁化工程的实施,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企业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市区公共设施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品位,为百姓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那么,我市的公共设施目前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日前,记者从规划、建设、利用、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采访,向广大读者推出“关注我们身边的公共设施”系列报道。

城市公共设施 关乎市民幸福指数

城市的星级公厕越来越干净;果皮箱不仅升级换代,数量还多了许多;街头健身器材越来越普遍;公益自行车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这些城市公共设施在方便着市民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没有专项规划而导致的不好建问题。不过,去年《漯河市城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今年将进行审批。我市公共设施将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公共设施的建设将更加规范合理。

□文/图 本报记者 王艳彬 实习生 刘一

找短板

1

公厕选址难 谁也不愿自家门口建

前段时间,家住市区淞江路的65岁的王大妈遇到了一件尴尬事:她在淞江路散步时,肚子不舒服突然内急,可是没能找到公厕,不得已赶紧往家跑。王大妈告诉记者:“年龄大了,说内急就内急,跑都跑不及,这边的公厕太少了!你说建这条路的时候咋不多建几个厕所呢!”

带着王大妈的疑问,记者来到了市环卫处了解情况。

公厕人人都需要,但是谁都不愿公厕建在自家门口。不仅建公厕,建垃圾中转站也一样,市环卫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淞江路在建设的时候,当时道路两旁的商品房很少,居民也很少,所以公厕少的现象并不明显。随着近年来淞江路两边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居民人数也日益增加,公厕等环卫配套设施也显得少了。“我们在淞江路上选址建公厕时,经过与相关部门协调,已经选好了位置,但是就在准备建的时候,附近的居民都不愿意,说是公厕有气味,难闻,不让建在自家附近。最后经过多方协调,才建了个移动式环保简易公厕。”

无独有偶。有市民反映市区辽河路上公厕少,于是,市环卫处准备在沟张农贸市场北门口建一个10平方米的移动公厕。“当时与沟张农贸市场、园林等部门都协调好了,厕所不仅可以方便农贸市场的顾客和商户,还可以方便附近的居民。可是,就在准备建的时候,附近居住的一些老人前来阻止开工,就是不让建。没有办法,我们又向东选了好几处址,但最终都没能建成。”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其实,淞江路、辽河路等市区道路选址建公厕难,只是市区建公厕难的一个缩影。一方面,群众需要公厕的呼声很高;另一方面,群众都不愿意公厕建在自家门口。在已经建成的道路上选址建公厕,市环卫处通常要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挠。

环卫专项规划缺失是主因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自2014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以来,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城市建设品质不断提高。我市的大项目、大工程都遵循了规划先行的原则。但是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还没有出台城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这就导致了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不能与在建道路一起建设,而是要等道路建成后,再选址建设环卫设施。对此,市环卫处主任黄宝锋说:“因为没有专项规划,等道路建设完了,再选址建环卫设施就比较困难了。”

据了解,2014年,我市开始编制《漯河市城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按照环卫设施的设置标准,在市区范围内规划设置了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公共厕所、环卫停车场、建筑垃圾调配场等位置。这个规划具有前瞻性,可适用至2030年。去年,《漯河市城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今年将进行审批。

谋发展

2

我市二类以上公厕已有338座

公厕、垃圾中转站是城市正常运营所必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它们对于维持城市环境卫生,保障市民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厕、垃圾中转站虽小,其数量、质量和管理水平,却是城市发展水平的缩影。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已不仅仅是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卫生设施,更是体现一个城市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随着两城同创工作的推进,以及市区人口的日益增加,我市加大了对环卫设施的投入力度。据市环卫处主任黄宝锋介绍,近几年城区公共厕所都是与垃圾中转站一起配套修建的。按照环卫部对环卫基础设施的设置标准,每0.8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修建一座垃圾中转站,每平方公里建3~5座公厕。目前,我市已建成338座二类以上公厕,其中星级公厕130多座,垃圾中转站72座,已经达到规定的设置标准。2015年后,我市对破旧的垃圾中转站进行改造升级,现在我市72座垃圾中转站中,有近50座已经改造为垂直压缩站和平移压缩站,剩下的20多座垃圾中转站也将于今、明两年改造完毕。每座压缩站均配有密闭压缩车,未来的垃圾处理装置将更加先进。

新型果皮箱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城市大街小巷上设置的果皮箱,方便了路人扔垃圾,保护了市容市貌的整洁。从2013年起,市环卫处先后在全市范围内配置安装了5000个新型果皮箱,今年将增加安装500个。以后,我市每年还会增加1000多个新型果皮箱。

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我市在市区主干道,根据人流量的密集程度,每隔30米就设置一个新型环保果皮箱。记者看到,我市果皮箱有橘红色、蓝绿色。果皮箱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坚固程度提高了,美观并且耐用。市环卫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型环保果皮箱与旧果皮箱相比变化很大。新型环保果皮箱增加了内胆,清楚地标明了可回收箱、不可回收箱以及烟灰缸,规范了垃圾的分类回收,也方便了环卫工人对垃圾进行清理。果皮箱使垃圾收集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科学化,为市民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提供了条件,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59岁的环卫工人李大爷告诉记者:“以前的果皮箱容易被破坏,现在这个果皮箱结实多了,清理起来也很方便。”在嵩山路附近居住的胡女士说:“有了这些容量大、密闭性强而且分类收集标注明显的垃圾箱,每次扔垃圾方便多了。”

公益自行车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家住市区海河路与黄山路交叉口附近的61岁的黄大爷,每天都会带着两岁多的孙女,到附近的公益自行车服务点骑自行车到河堤游园上玩耍,然后再骑着公益自行车买菜回家。“现在公益自行车还增加了小孩座椅,领俺孙女出去玩就不用再推她的童车了。俺家住在五楼,带孩子出门时骑公益自行车方便多了!”

记者了解到,让黄大爷受益的公益自行车项目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为切实搞好公益自行车项目建设,市民政局与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沙澧河建管委等有关部门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实地调研并科学分析选择合适的服务网点。此外,各相关部门专门到全国首个利用福利彩票专项资金建设公益性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市——洛阳进行考察,借鉴其经验和做法,然后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有序的实施方案。

据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的公益自行车服务点是根据人流量、交通位置、空间布置等实际情况来设计的,重点围绕居住、办公、商业、学校之间的衔接。公共自行车采用高度集成的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系统由自行车停放管理、租用管理、通信、清结算、调度管理、防盗等多个子系统组成,能够实现无人值守和数字化监控管理,能够通过IC卡自助租车、异地还车。

“低碳、环保、运动、健身。”不少市民对公益自行车的出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骑车爱好者张先生告诉记者:“这样的自行车美观方便,不想开车又不愿意走远路,骑骑自行车,方便环保又省时。而且公益自行车的出现,也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和城市品位。”

“10分钟健身圈”让居民在家门口锻炼

公园、小区内的一些健身器材深受广大市民喜爱,这些公共健身设备为市民健身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如今,我市各小区内、街边游园里经常可见的公共健身器材,就是为了方便群众锻炼身体而设置的。

记者在市沙澧河风景区看到,来这里休闲的市民很多。这里安装有漫步机、转盘、引体训练器、仰卧起坐等健身器材,不少市民正在这里健身。65岁的张春兰告诉记者:“老了有个好身体最重要,我每天吃过晚饭就来到这里伸伸胳膊、敲敲腿,扭扭腰,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呼吸了新鲜的空气,这健身器材真不错!”

在市区淞江路的街头游园,一些孩子们在滑梯上高兴地玩耍,旁边还有一些孩子在玩沙子。不远处,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现在城市的公共设施就是好,在家门口,老少都有的玩!”市民陈大妈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年底,市体育局与市房管局联合完成了100个居民社区健身设施建设工作,基本实现社区健身设施全覆盖;市体育局与市林业和园林局结合完成100个街头转角健身游园的建设及健身器材配套工作;为沙澧河两河四岸100多处全民健身站点配备健身器材1000多件;在市区建设笼式多功能运动场6个;配合两城同创工作,在源汇新区20个老旧小区安装、更新了健身器材;更新改造了黄河广场、烟厂花园、钟楼广场、双汇广场、老二中河堤健身广场等社区广场的全民健身设施。城市“10分钟健身圈”已经形成。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