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6年9月2日 星期

中科院发布“十三五”发展规划
提出60项重大突破 器官再造纳入研发 量子通信备受关注

8月3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介绍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根据《规划》,中科院围绕八大创新领域提出了60项有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突破。

在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方面,聚焦战略必争领域、基础科学和交叉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口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国防科技创新等五大板块,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重大示范转化工程。

到2020年,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技术标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知识产权收益比2015年翻一番。“十三五”期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企业新增销售收入累计超过4.8万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孵化“双创”企业5000家,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B

向社会输送研究生7.7万

A

多学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方面,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有效发挥院士作用,建成大师云集的人才高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中科院提出了“十百千万”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即“数十位有世界影响的科技大家,百余位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千余名拔尖科技人才,万余名骨干人才”。人员年均流动率保持在10%左右。提升研究机构的国际化水平,外籍聘用人员占科研人员的比例超过3%,其中基础前沿领域超过6%。“十三五”共向社会输送7.7万研究生和一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C

在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方面,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在部分优势学科领域建成若干具有鲜明学术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我国科学技术跨越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到2020年,院属研究机构整体处于国内领跑地位,大部分研究所与科技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并跑,三分之一左右研究所在优势领域处于国际领跑地位。建设一批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和特色研究所,基本完成四类机构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分类定位、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设计。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组织力量承担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发起3至5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建成10个左右境外科教机构和5至10个中科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卓越中心。晚综

三分之一研究所领跑国际

酝酿60项重大突破

根据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科院围绕基础前沿交叉、先进材料、能源、生命与健康、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信息、光电空间八大创新领域,凝练提出了60项有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突破。

追因与控制大气灰霾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区域,阐明灰霾形成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识别关键污染物,确定大气污染物跨区、跨界输送量,发展大气污染预测、诊断及决策模型,研发关键污染物控制和过程控制技术,进行区域应用示范。进行各地灰霾源头的探索,加快建立大气环境模拟舱,为研究环境大气痕量气体反应演化提供关键技术手段,在舱内可以模拟现在、将来的各种或特定大气状态,研究大气二次污染形成的机制。

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

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发展深海声学观测装备、深海作业装备和海底矿产资源与开发技术,研制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等装备,实现全天候、综合性、长期连续实时观测海洋内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目标,为国际海洋安全、深海能源与资源开发等研究提供支撑。

科学探测月球与火星

完成嫦娥五号、嫦娥四号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与测定轨相关研制及建设任务。开展月球采样返回样品存储、处理、制备与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次建立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物质成分、浅层结构于一体的月球背面局地综合地质剖面;开展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地表形貌于地质构造等探测与研究。

研发器官修复及再造

针对神经、心血管、消化、生殖及代谢等系统的重大疾病,以实现组织再生、器官修复、器官再造和替代为目标,解答细胞潜能和命运转变机制等基础性科学问题,研发器官修复及再造的关键技术。

突破全天时量子通信

加强核心器件的自主研发,加强与经典网络的融合,推动标准制定,开展城域量子通信、城际量子通信、卫星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研发,初步形成构建空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体系的能力,并在全天时卫星量子通信技术上取得突破。

打造新一代能源汽车

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动力锂电池、低成本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部件,解决批量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工程问题,实现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车身结构主体的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

远程沉浸式虚拟现实

面向自然人机交互,突破对视觉、听觉等交互信息的理解,探索新型交互手段。研究对环境和人类行为的三维感知、建模、传输、绘制、显示和交互等关键技术,开发高精度三维相机、实时逼真绘制、像素级高精度定位跟踪、大规模物理和行为实时渲染、多感官虚实融合交互、真三维显示等技术和装置,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现实内容和交互标准,实现远程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突破人类对现实疆域的限制,拓宽人类的想象空间。

晚综


上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