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看点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9月2日 星期

清华教授1760万元是怎么被骗走的


近日,清华大学一名教师遭遇电信诈骗被骗1760万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除了诈骗事件本身,这名教师“身家超千万”也成为不少人讨论的话题。记者了解到,目前尚没有证据指向这笔巨款来源有问题,被骗的1760万元一部分是出售房产所得,另一部分则是从他人处借的。

被骗巨款的来源是否合法

8月31日,记者在被骗教师所居住的北京市蓝旗营小区8号楼附近发现,相较于事发前,单元楼下新增了两三名保安。据保安称,因有居民反映近日小区内到访的人员较多,所以特意加强了巡逻。

事件曝光后,不少网友提出了疑问:1760万元并非小数目,一名高校教师遭电信诈骗的钱款如此多,来源是否合法?记者了解到,清华教师遭电信诈骗的这1760万元,一部分是出售一套房产所得,另有一部分是向其他人借来的。警方目前也并未指出被骗者的钱款来源不合法。

记者从小区周边的房产中介处获悉,蓝旗营小区的房源较新,小区内以90平方米大小的房源居多,但“蓝旗营小区属于清华大学内部产权,只能出租,不对外销售,要买只能私下沟通”。中介介绍,蓝旗营小区两居室的月租金在1万元至1.5万元之间。

有消息指出,被骗教师出售的是万柳某小区的房产。房产中介表示,万柳社区的房子目前是海淀区最好的学区房,房源较新,均价在10万元/平方米。

涉事教师遭遇了何种诈骗

记者了解到,涉事清华教师遭遇的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

这种骗术的第一步是骗取受害人的信任。诈骗者往往自称公检法人员,随后通过“话术”声色俱厉地告诉你已经涉嫌违法犯罪,理由有涉嫌洗钱、包裹藏毒等,有些理由甚至是电卡欠费、信用卡透支、车辆违章等。在这一阶段,有些诈骗团伙甚至各个上阵,进行“角色扮演”,有些受害人起初会接到非公检法人员的电话,诸如冒充银行人员,先告知受害人名下的一张外地信用卡严重透支,已经构成违法,接着告知处理此案的警官电话。受害人刚刚感到莫名其妙,“警官”的电话立即打了进来。“警官”恐吓完受害人,“检察官”的电话又接踵而至。

诈骗者会要求受害人协助调查,甚至恐吓受害人已经被通缉。当诈骗者认定受害人已经完全落入圈套后,便开始最后一个阶段,要求受害人将涉案钱款转入指定账户或所谓的“安全账户”,供“公检法”调查,并号称只有这样才能自证清白,或者要求受害人说出转账时需要的动态短信验证码。

被骗教师信息是否被泄露

清华的这名教师卖房、借款凑了1760万元,却被骗子一把“卷走”,不少人怀疑房产中介是否泄漏了卖房教师的个人信息,但这种说法仅是猜测,目前尚无法证实。

不过在“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中,通常会伴随着个人信息的泄漏。不少案例显示,诈骗分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受害人姓名、年龄等个人信息后,随后开始实施“话术”诈骗。

在实施诈骗阶段,为了使得骗局更加“逼真”,诈骗分子会使用一些“道具”。这些“道具”和手法包括伪造的国家公文,以传真等渠道向市民发送“通缉令”等。晚综

被骗教师居住的单元楼内有防诈骗提醒。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