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9月12日 星期

放生需理性 避免好心办坏事


□李显齐

近日,一名叫卓玛的姑娘花费510万元巨资,从屠宰场买下6387只羊放生到四川色达草原的消息引发网民热议。有网友赞颂卓玛“功德无量,爱护众生的生命”,也有反对者炮轰其“盲目放生,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地环保局表示,6000多只羊全部放生到色达草原,大大超过草原的畜牧能力。(中新网)

卓玛的动机和初衷是值得肯定的,这一点无可争辩,因为她有着一颗“兼爱众生”的善良之心。否则,她也不会进行这次放生活动。社会的道义就在于“惩恶扬善”,善良的应当被鼓励和提倡,有一颗善良之心固然是好的,但在善心支配下做出的行为却未必是善举,好心办坏事也是时有发生的。

首先,放生应考虑被放生动物的野外生存能力。很多被放生的动物来自于家养,它们从小长大一直被人工饲养,受到“百般呵护”,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不经风雨,自打出生就没有受到过野外训练,几乎没有野外生存技能,与其说放生,不如说“放死”更形象。这不仅与放生的初衷违背,更是让被放生的动物“一去不复返”,不是自己缺少捕食技能而饿死,就是自己缺少逃生技能而被猎,成为其他动物的“盘中餐”。

其次,放生应考虑被放生动物与被放生地生态环境的关系。有网友表示“这六千头突如其来的羊,对藏区草场的破坏是十个五百万也补不回来的”,这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放生时必须考虑被放生动物与被放生地生态环境的关系。色达县以畜牧业为主,而目前当地的牛羊数量已接近饱和,骤然增加6000多只羊,会对当地草原生态造成较大压力。所以,规模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第一对需要考虑的关系。

放生本来应该是一个善举,“功德无量”。但是,放生也需理性而为。如果放生不能产生好的效果或者预期的目的,“善亦非善”。如果放生产生了负面影响,更是得不偿失,违背初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