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书架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9月13日 星期
开学了,听说你比孩子还焦虑? 没事啦,多读点书补点“智商”!
15本“烧脑”科学书单


开学了,孩子能否跟上学习进度、上课注意力是否集中、要不要像其他家长一样给孩子报补习班……真是再也没有比中国家长更焦虑的人了。本期小编与众位家长一起,趁着新学期共同分享一批探寻未知的新书——世界那么大,如果没办法“去看看”,不如多读些书,顺便分享一点心得:孩子的学习像读书,急不得。

有一个摄影师 脑袋里装满了故事

首先要跟家长们聊聊这本新书——《消失的脚印》,这可是一个脑袋里装满了故事的摄影师创作的,他的名字叫约翰·艾奇逊,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之一。他的拍摄作品享誉世界,是无数野生动物爱好者的科普入门经典,《冰冻星球》《黄石公园》《生命》等都是他的作品。《消失的脚印》是约翰·艾奇逊亲笔写就的纪实手稿,向大家展示了专业野生动物摄影师的生活,呈现了14种野生动物真实生存现状,尤其是濒危动物。

20年间,约翰·艾奇逊游走于世界各地,跨越五大洲三大洋,目睹百余种野生动物以及无数壮观场景——在雨中看塍鹬捣烂泥,被一只北极熊跟踪,头顶卷起雪雁“龙卷风”,目睹企鹅被撸成肉块,甚至从龇牙咆哮的雄海豹群中来回穿行……约翰·艾奇逊不仅拍出了伟大的视频,他更会讲故事,用诗意的文字、幽默亲切的文风,记录和还原了镜头外的野性之美,将拍摄野生动物的惊险、奇遇、恐惧、快乐在《消失的脚印》中一一呈现。

从鄱阳湖到黄石国家公园,从华盛顿角到阿留申群岛,我们循着约翰·艾奇逊的脚步,走到那些BBC纪录片的背后,通过文字去拜访那些我们并不常见到的动物。约翰·艾奇逊直面人类与自然之间最真实的冲突,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对于它们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承担多少责任?人类在与野生动物共享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该把持怎样的态度?

8种无形元素,连接你和宇宙万物

关心过野生动物后,我们来看一下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死亡到底是什么?世界上是否存在永恒?这一系列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可以在科特·施塔格的《诗意的原子》中找到最科学又诗意的答案。该书以一种细腻感性的方式,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美丽的微观世界,剖析出世界万物背后共通的神奇结构。

氢原子可以在你的发梢荡漾,并暴露你曾经居住的故土以及你曾喝过的饮品;你眼泪中的钠,会将你和一片早已干涸的海洋串联起来——而且更诡异的是,还会跟翩翩起舞的飞蛾联系起来;你呼出的碳,会成为玉米秸秆的一部分,进而又进入一头矫健公牛的肌肉中,再后来还可能成为狐狸胡须的一部分;你牙齿中的钙可能是蘑菇从岩石上开采下来的,而你血液中的铁既会杀死细菌也会杀死一颗恒星。你还会发现,你最终会面临的死亡,其实每时每刻死亡都在你的原子间进行着,然而,和其他所有人一样,你也将在宇宙结构的某个角落永存。

氧、氢、铁、碳、钠、氮、钙、磷,这些看似抽象冰冷的元素,其实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本。是它们无穷无尽的变换组合,构成了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一直赖以生存的环境,甚至充满神秘的浩瀚宇宙……读完这本“原子探险指南”,也许你会以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自然是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人类正如何改变着世界。

另外一本新书也有关科学,不过是有点搞笑的科学,书名来自于全球最著名的情景喜剧之一《生活大爆炸》。从谢尔顿的消音耳机到莱纳德的X-射线衍射试验,从离心力到夜光鱼,从马铃薯闹钟到薛定谔的猫,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成功地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科学家热潮”。四个量子物理学的天才科学家和一个怀揣演员梦想的餐厅金发女招待,他们之间的奇妙碰撞,使得这部剧里的每个笑料都别具一格。

戴夫·佐贝尔创作的《〈生活大爆炸〉里的科学》一书,和电视剧一样幽默又高智商。书中介绍的不仅有四位科学家们的本行物理学,也还有其他的学科,诸如化学、生物学、医学、电子信息等。如同电视剧一样,这本书里介绍的知识既有最前沿的,也有最贴近生活的。

B

《消失的脚印》

(英)约翰·艾奇逊 著

适读年龄:小学高年级及以上

《诗意的原子》

(美)科特·施塔格 著

适读年龄:初高中年级及以上

《〈生活大爆炸〉里的科学》

(美)戴夫·佐贝尔 著

适读年龄:初中学生及以上

《符号中的历史》

(英)萨拉·巴特利特 著

适读年龄:初高中年级及以上

《万物解释者》

(美)兰道尔·门罗 著

适读年龄:5~105岁

《what if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美)兰道尔·门罗 著

适读年龄:小学以上

“爱问百科”系列(全七本)

(美)匹兹堡卡耐基图书馆

适读年龄:6~12岁儿童

《星球大战里的科学》

珍妮·卡维洛斯 著

适读年龄: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学生

《迷人的材料》

(英)马克·米奥多尼克 著

适读年龄:小学中高年级及初高中学生

《无言的宇宙》

(美)达纳·麦肯齐 著

适读年龄:初高中学生及以上

《发现的乐趣》

(美)理查德·费曼 著

适读年龄:家长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美)丹尼尔·克莱恩 著

适读年龄: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学生

“1000点连成画”系列(全四本)

(澳)托马斯·帕维特 著

适读年龄:3岁以上

《幸福是……》

(英)丽萨·斯沃林,拉尔夫·拉扎尔 著

适读年龄:6~12岁儿童

《朋友是……》

(英)丽萨·斯沃林,拉尔夫·拉扎尔 著

适读年龄:6~12岁儿童

A

C

100个象征符号,100把开启过去的钥匙

人类与动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明。《符号中的历史——浓缩人类文明的100个象征符号》一书作者萨拉·巴特利特,从30000年前的岩洞出发,带领读者走上一场人类文明猎奇之旅,浓缩人类历史片段。

自文明发轫以来,全世界人类都通过符号、雕刻、建筑或神圣物品,表达重要的人生经验,如男子气概、生殖力、死亡、宗教信仰与爱,同时也表达着人们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与想象,符号于是也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注脚。《符号中的历史》精心收录了100种图案、塑像以及特定物件,详细讲解其起源,像100把开启过去的钥匙,包含四大主题:自然世界——呈现来自大自然的原型象征;神祇的世界——探索各个文明对神圣世界的崇拜;符号与系统——汇聚不同领域形成系统的符号;神秘世界——揭秘无法言说的神秘领域。

萨拉·巴特利特还在历史、文化、神话或宗教层面探讨每一个象征符号的意义: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到全知之眼,再到印度教、佛教中随处可见的曼陀罗,带领读者一一探索世界各文明的信仰习俗,以及隐藏在象征符号中的文明密码。例如希腊的鱼形椭圆、中国的双鱼图、意大利庞贝的sator方阵、约旦的所罗门之结等等,都在书中进行了探讨。萨拉·巴特利记录的不仅仅是符号,更是写满了人类灵魂的进化史。

晚综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