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9月19日 星期

修表匠李国清 街头坚守40年
从冒牌手表到镶钻“梅花王” 至今修理各种表8万余块

□文/图 本报记者 郝河庆

在市区马路街与和平街交叉口处,60岁的李国清坚守的修表铺远近闻名。附近居民谈起李国清来无不竖起大拇指:精益求精,为人和善,性情淡泊。修表生意曾经火爆时,火车站附近的修表摊有31个,可如今仅有他的修表铺在坚守。40年来他沉浸于修表行当,难以割舍,虽然现在客人越来越少,但他仍不愿意放弃,他最担心的就是修表手艺无人传承。

简陋修表铺 坚守40年

9月16日上午,秋高气爽,李国清的修表摊就在街边一处树荫下。身材不高,戴着老花镜,和顾客交谈时轻声慢语,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李国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为人和善、内心平静。老人面前摆放了一张不高的小木桌,桌上放了个玻璃柜,玻璃柜上面七零八落地挂着一些手表及零件,再加上木桌旁的板凳,这就构成了修表匠李国清的“办公室”。

“表带轴坏了,给你换换就能戴了。也不值啥钱,你看着给吧……”等到修好表带后,一名20多岁的小伙放下5元钱离去时,李国清喊着说:“用不了这么多,3元就成……”56岁的市民应国平,家住在马路街,他喜爱的一块“西铁城”手表已经佩戴了20多年。当日,应国平来到修表摊远远就喊:“老李,老主顾又来了,你再看看这块表最近为啥老慢……”

高中毕业后 爱上修表

李国清出生于1957年,原籍在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在10多岁时,他来到漯河市区跟随大伯生活。“那时大伯无儿无女,我们俩居住在大新街相依为命,在南大街小学就读后,在漯河三中读完了初中、高中。”在老人的讲述中,附近对他熟悉的市民万全安插上了话:“那时,漯河三中还有高中部,老李学习好,从初中到高中都是班长。现在他的同学在北京还有咱市直机关、金融部门的多得很!”

“我这人做事认真,爱学习爱动脑子,高中毕业那年20岁,因为家人也没啥本事,我就拜街边的一位师傅学习修表,后来就坚守修表行业至今。”李国清说,他喜欢钻研,在和师傅街头学习修表的同时,还买来专业书籍提高技艺。1983年,李国清出师后,在如今这个位置开始设摊,慢慢喜欢上这个行业。

从业40年 修表8万余块

“那时修表行业生意火爆,火车站附近就像现在贴手机膜的摊点一样,修表摊随处可见,最多时有31个。”市民万全安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手表是当时人们时尚、财富、地位的象征,随之而生的手表修理行业,也成了那个时代最红火的行业。据李国清回忆,那时肉几毛钱一斤时,他一天最多能挣10元钱,而现在每天保守能有50元的收入。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电子表、BB机等产品的出现和普及,手表销售以及修理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与考验。凭着精良的技艺、良好的口碑,李国清的修表摊依旧每日顾客不断。“从业40年了,价值30万元镶钻的‘梅花王’也修过,假冒名牌的手表也修过,平均算来最少也有8万块。”李国清对记者说,“这一辈子,除了一些手表配件昂贵或没有修理价值,至今还没有修不好的表。”

担心修表手艺失传

坚守修表行业40年,黝黑光亮的扳手、螺丝起子、装零钱的铁皮盒,与李国清一起见证了修表行业的繁荣与衰落。40年中的酸甜苦辣,李国清有切身体会。由于修表需要专注,他经常在小木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连喝口水都没空,下班时更是浑身疼痛、眼睛酸涩。“不过,只要生意还红火,辛苦一点也是无所谓。”李国清说。

据李国清介绍,他的一双儿女已经成家立业,可对修表这门手艺不感兴趣。这么多年了,他也培养了3个徒弟,可最终都转行了。如今,他担心的就是修表手艺的传承。“每天守着这个小店铺,做着差不多的事,这对年轻人来说太难。”李国清说,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不多了,毕竟修表行业已经不再是当年的热门行业了。李国清希望一些年青人能耐住寂寞,把手表修理技艺传承下去。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