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一个因寺而兴的村庄
“这个村子是以江流寺命名的。先有江流寺,才有后来的江流寺村。”1936年出生的村民孙学礼,见证了这个村子几十年的变迁。
孙学礼小时候和父亲居住在江流寺村前沙河的孙渡口。“黑龙潭镇这一带最有名的渡口就是孙渡口。”孙学礼告诉记者,他的爷爷、太爷都生活在这个渡口,靠一条小船摆渡为生。1942年,他因家贫,和父亲搬到江流寺居住。
“那时江流寺在当地老百姓眼中是一个避难的好地方。”孙学礼说,他父亲告诉他,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沙河两岸频现天灾人祸,饿殍遍地,很多活不下去的人都来到江流寺,接受寺中和尚的施舍。“6岁那年,我第一次来到江流寺,一个老和尚就给了我一个大白面馒头。”孙学礼回忆道。当时这个寺庙占地30余亩,外面还有十几亩地,被寺庙的和尚、避难的村民合力开垦种植,在当地算是一个能顾得住温饱的好地方。
提起江流寺村的来历,孙学礼告诉记者,按照村内现存最早的石碑记载,江流寺村开始只有一两户人家,后来因为到寺庙逃荒避难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如今的江流寺村。
与唐僧有关的传说
村民杨国磊去过很多佛教寺庙,记者问起他有关江流寺的来历,他便打开了话匣子。
“全国只有一个江流寺村。为何叫作江流寺村?肯定和这个寺庙有关。”杨国磊告诉记者,他曾在杭州市的白莲寺、安阳市的灵泉寺见到过有关郾城江流寺的记载。“这些记载上写得很清楚,江流寺在郾城东北二十五里……”杨国磊说,后来他在佛教经文中也发现了一些有关江流寺的记载。
提起江流寺因何修建,村里多数人都说和唐僧有关。而杨国磊给记者讲述得更为详细:当年唐僧到各地传经途中,曾来到沙河边。他连续多日行走,饥渴难耐,在沙河边昏睡过去。恰巧当地知府在巡查河道安全时路过此地,知府一看唐僧,就知是个得道高僧,便吩咐随行的人将他唤醒,给他水和食物。“这里好大一座寺院啊!”唐僧从昏睡中醒来,感慨道。
知府一行心里暗暗纳闷:这里明明是荒野小路,为何这个和尚这样说?难道是佛祖显灵,故意点化的?于是,知府就吩咐当地人就地建寺,因唐僧乳名“江流儿”,就给寺院取名为“江流寺”,以纪念这位高僧。
石碑见证江流寺昔日盛况
今年84岁的村民杨满常老人曾在江流寺内上过私塾。提起江流寺,老人格外有感情。“1946年我14岁,在寺里上私塾,一连上了三年。”老人告诉记者。
当时私塾临时设在寺庙中,现在和他一同上学的人均已不在人世。“那时我们一不会背书或者背错书,就要被先生体罚,拿头碰柱子。”杨满常回忆道,当时寺庙的大柱子两个学生合抱才能勉强抱住。后来,老人一直看守寺庙,直到寺庙被破坏。
根据杨老先生的回忆,记者大致勾画出江流寺的轮廓和规模:正中间是一座佛神大殿,供奉着三尊佛像,中间如来佛塑像高5米多,两边摆放着十八罗汉塑像;大殿西边有火神殿、瘟神殿;东边是一个戏房,供戏班人员临时歇脚用。
佛神大殿前面是一个大圆门,圆门的两边由高到低各安放着6块石碑,最后有一块大石碑,共计13块石碑。大圆门东边有三间大殿,里面分别被村民供奉着关羽等神像;西边三间大殿供奉着鲁班、灶神爷等12尊神像。
再向南就是江流寺的大门,大门两侧的墙上有画像,每个画像均有两米多高。寺庙内还有一口水井。
记者在杨满常等人的带领下,来到江流寺佛神大殿旧址。这里仅剩两块石碑,中间有一个长两三米、宽一米多的水泥池,里面是被当地村民重新供奉的神龛。
在一块乾隆五十年立的石碑上,记者根据上面依稀的碑文,看到了与江流寺有关的记载。“郾邑东北隅有江流寺,何时修建不知几次,但世远年淹,庙貌不无倾颓矣,乾隆五十年又大凶,窃取者不可胜数吁,江流寺亦郾邑之胜区……”寥寥几百字,折射出清乾隆时期当地政府对江流寺的重视。
在这块寺碑的旁边,还有一块乾隆二十五年的石碑,因被损坏,只剩下一半,另外一半和混凝土结合,但仍能清楚地看到年号、年代等基本信息。一边是石碑的明确记载,一边是村民的口口相传。关于江流寺中间多次修建的记载,村民在修路时发现的古井里也有关于江流寺多次修缮的记录。记者在一个村民家里,看到了一块残缺的石头,上面记录着很多人名。“这块石头是修建村内道路时发现的,就在这个古井上面盖着。”杨满常老人说,现在这口古井就在主干道下面。
“当时每次修建,就有周边8个村子的村民出资。”孙学礼说,周边村民为弘扬善行,一到寺庙修缮维护时就解囊相赠。
江流寺被毁后遗留许多石磙
江流寺毁于“文革”中。“当时一帮人来这个寺院打砸,说这个寺庙是‘四旧’。”孙学礼等人回忆,当时寺庙里的佛像被砸坏。“寺庙的很多石砖、大石磙都被运走了。”杨满常说,现在黑龙潭镇田庄村的一些大石磙就是江流寺里的。
记者跟随黑龙潭镇党委委员田素莉等人来到田庄村。在柳河一个新修的小桥旁边,七八个大石磙被零乱地摆在一旁,上面的花纹清晰可见。“这些石磙就是江流寺的,桥下面还有很多石砖。”村民杨自臣告诉记者。记者仔细查看,这些大石磙比普通石磙粗一圈,中间还有一个方形的深槽。随后,记者咨询了市文广新局的相关专家,该专家告诉记者,根据花纹和造型来看,这些大石磙的年代至少要追溯到清乾隆时期以前。
新建码头将现贸易盛景
行走在江流寺村,一条宽阔的水泥道路直通金山北路。“不远就是京港澳高速入口。”黑龙潭镇河涯李村村主任李纪红告诉记者,江流寺村是河涯李村的一个自然村,村里有700多人。现在该村部分土地已被划定为漯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临港产业园,里面主要做物流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实现了漯河港通江达海的复兴梦。
“流传在江留寺村的有关唐僧的传说虽然只是传说,但是也反映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底蕴。现在我们准备做大做强物流产业,在这里将呈现出一片贸易盛景。”李纪红相信,随着漯河港口码头的不断完善,江流寺村将迎来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青春蓬勃,又古韵犹存。一座桥、一条街、一块墙、一棵树……这些斑驳的历史标记可能承载着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本版征集展现漯河地域特色的文化线索,如文物古迹、历史人文、民间手工艺、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文化人物等。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线索,请告诉我们。
联系电话:1393803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