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9月23日 星期

七旬老夫妻 自己演自己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光

社区中,活跃着不少爱唱爱跳的老人,今年都是71岁高龄的吕天河、杨桂兰夫妇就是其中一对。他们退休后,把大量精力用在休闲、健身上,他们表演的舞蹈《老夫老妻》,反映一对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人物造型诙谐可爱,表演生动,让人印象深刻。老两口还是社区义工,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两位老人说,老年人就要保持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献出一份爱心,自己也会快乐。

“老夫老妻”演自己的生活

在召陵区天桥街道3515社区,吕天河、杨桂兰夫妇是社区名人,他们老两口喜欢表演,《老夫老妻》是他们的招牌节目,深受大家喜爱。

《老夫老妻》舞蹈节目展示的是一对老夫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两位老人把生气时的神态、亲密时的举止等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一对乐观向上的老夫妻演得活灵活现。

“这个节目我看过多次,特别喜欢,感觉他们就是在演自己的生活,很真实。”多次欣赏过该节目的社区居民张永生告诉记者,老人的表演深入人心,从他们的表演中,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很幸福,很甜蜜。

“大家都说表演得好,爱看,我们也乐意表演。”吕天河说,这个节目在2006年就排练成型,经过多次修改,最终成了现在的样子,融入了不少感情,展现的也确实是他和老伴平时生活的场景。

一生沉迷表演乐此不疲

吕天河、杨桂兰是际华三五一五皮革皮鞋有限公司退休职工,两人是中学同学。“1966年我在宁夏支边,吕天河在3515工厂上班,一次在同学家他看到我的照片,和我取得联系,我们逐渐发展为恋爱关系。”杨桂兰告诉记者,两人1969年结婚,她1972年调回漯河。先进入水泵厂,又来又调到3515工厂。

吕天河在一线当工人,做过钳工、水电、销售等。他喜欢文艺表演,是厂里的文艺骨干,会说相声,能表演三句半,会唱歌唱戏、演情景剧,还被派到许昌进行表演培训。在那个年代,工厂经常搞文艺演出,吕天河饰演《沙家浜》中的胡传魁一角,形象生动,深得工友们喜爱。“我们厂排练的节目《一块银元》中,吕天河演狗腿子特务,他只要一出场,下面的观众就对他一通乱砸。当时我大女儿还小,看到这一幕吓得直哭,我说这是你爸爸表演得好,大家不是真的要砸他。”杨桂兰说。

1993年,杨桂兰退休后,表演成了老两口的主业,他们经常去公园跳交谊舞,参加社区演出活动。他们的节目生动活泼,深受居民们喜爱。1999年,吕天河曾代表“三五一五”工厂参加中华全国“百龙”大赛,获特等奖,还受邀参加庆祝澳门回归天安门广场大型演出。2003年以来,吕天河和杨桂兰连续八次参加漯河市春节文艺晚会。“第一次参加漯河春晚表演的节目是《大拜年》,内容是工作队下乡,改变村民恶习,带领村里致富的故事。”吕天河回忆说,《老夫老妻》这个节目2006年还登上过漯河春晚的舞台。

2006年,吕天河、杨桂兰夫妇被评为漯河市十佳健康老人,应邀去北京游玩,还和北京的文艺团体联合演出。那时,他们对《老夫老妻》进行重新排练,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节目。今年7月份,吕天河和杨桂兰跟随河南省夕阳红老年活动中心去香港和澳门参加中国民间舞蹈交流活动,《老夫老妻》还拿了二等奖。

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很满足

吕天河和杨桂兰老人有三个女儿,女儿们工作稳定,生活很好,两位老人很自豪。“自己照顾好自己就行了,我们过得好,孩子们才安心。”杨桂兰说,他们生活得很开心,两人有共同爱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很满足。

每天早上和晚上,吕天河和杨桂兰老人都会到广场跳广场舞,或者和其他爱好者一起排练节目。“我们年纪大了,做好后勤工作,跟着大家热闹热闹就行。”杨桂兰说,保持一个好心态,奉献一份爱心,自己也快乐。

吕天河和杨桂兰还是天桥义工,为了做好义工,杨桂兰特意学了理发,能给老人理光头、平头,给老太太剪短发,很受欢迎。“开展活动时,很多老人都等我理发,说我理得好,我听了很高兴。”杨桂兰说,吕天河喜欢拍照,经常拿手机给义工们照相,把照片上传到朋友圈。每逢义工活动,两位老人一大早就去现场帮忙,活动结束后,再把场地收拾干净。

在家里,吕天河和杨桂兰生活也很有规律,他们一起看电视、做饭、分工打扫房间。没事时就玩玩手机,发发微信。这段时间杨桂兰学会了制作微信音乐相册,把生活片段拍下来,制作成音乐相册传到朋友圈中。

“从老人的朋友圈中可以看到他们生活幸福,心态很好,充满了正能量。”召陵区天桥街道3515社居委主任潘淑萍说,老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他们保持健康的法宝,值得很多人学习。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