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个用色彩传递美丽的季节,赤橙黄绿青蓝紫,还有哪个季节比秋天更加的多姿多彩呢?快乐和幸福在这样一座城、一个季节显得更加显而易见!从1986年行政区划调整算起,漯河这座城市在2016年迎来了她30岁的生日。30年的省辖市发展,为青春漯河带来了一项项足以自豪的荣誉,一座充满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正在中部悄然崛起。
国务院批复
漯河市升格为省辖市
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复漯河市升格为省辖市,辖临颍、郾城、舞阳三个县和源汇区(原漯河市)。2月10日,省委公布了中共漯河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市委书记袁鹏雁,副书记李长铎、鲁茂升,市委常委:袁雁鹏、李长铎、鲁茂升、王惠杰、席铁山、刘希正、杨全山、李广仁。提名鲁茂升任市长。4月下旬,中共漯河市委、市政府机关及各职能部门组建后,地点迁至建设路中段新建办公大楼。
1986年3月25日,中共漯河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贯彻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会议精神。会议认为“国务院把漯河市定为全国15个机构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是对我市的信任、鼓励和鞭策。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走出新路。”会议决定充实体改委力量,成立横向经联办公室。
漯河自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之后,在不少老漯河人的印象中,两次的规划变迁记忆尤为深刻:一次是以交通路、老街、马路街等道路为核心的繁华商业区的兴起;另一次是沙北行政区的确立,修建了当时漯河市最长、最宽的黄河路。漯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建省辖市之初,漯河人就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三个走在全省前面”的目标,被誉为中原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成为全省唯一的“内陆特区”和全国为数不多的综合改革试点市。
牛行街变迁
见证岁月更替
今年82岁的牛玉娥老人如今仍居住在市区泰山路南段。在她的讲述中,她仍喜欢称呼所住的街道是牛行街。据老人回忆,牛行街是以牲畜交易而闻名的。牛行街两边商铺林立,卖草的、说书的、吆喝粉浆面条的再加上驴马的叫声,声音此起彼伏,一派兴旺景象。虽然牛行街生意兴隆交易红火,但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加之牛马粪便、商铺污水随地横流,空气中总是充斥着牲畜草粪发酵的味道,行人都要捂着鼻子靠边走。“晴天三尺土,雨天一尺泥”是群众对当时牛行街的真实评价。漯河人、外地人从四面八方拥挤到这条空气污浊而又充满金钱诱惑的街道上,为生活忙碌着奔波着。
八十年代中后期,受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牛行街的牲畜交易逐渐开始没落。伴随着我市被升格为省辖市,历史悄然给了漯河一个发展的机遇,漯河的城市建设也因此驶入了发展快车道。牛行街脏乱差的现象与当时的省辖市极不协调,沿街群众对其落后的面貌也充满意见,纷纷要求对牛行街进行改造更新。
在这个百废待兴的社会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牛行街及小南街进行拓宽改造,拆迁了沿街的破旧房屋,建成了漂亮的安居工程生活区,把年久失修的柏油路改造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不少搬进新居的群众都放鞭炮以示庆贺。在那场旧城改造中,牛行街仅存的一个骡马交易大院从这个城市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装修华丽、充满现代商业气息的各色商业店铺。以此为标记,牛行街彻底失去了牲畜交易的作用,最终转化为这个城市的历史招牌,成为人们对这个城市以往岁月回忆的见证。
亲历者讲述
当年漯河往事
“现在火车站旁的昌建商务酒店所处位置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漯河宾馆,往西去则是老市委办公楼。1986年漯河成为省辖市之时,老市委办公楼对面是当时全市最高级的市委招待所,后改为许慎宾馆。现在的许慎宾馆南面相毗邻的分别是又一村旅社、和平饭店。当时要想住进去,没有介绍信可是连门儿都没有。”漯河商业协会副会长曹志红说。
据曹志红讲述,升格为省辖市时,位于马路街东段有当时漯河最大的商店——漯河百货大楼,上下两层,一楼是五交化和百货,二楼是纺织品和鞋帽。当时的电影院很少,金穗广场西门对着就是马路街电影院,里面木质的座椅,人站立起来就会像火车卧铺车厢的边座一样自动立起来,发出“啪啪”的声音。
网友“沙澧晨曦”今年50多岁,是土生土长的漯河人。据他回忆,早期漯河的电话号码都是2字头,后来升位了就在2后面加了个1-21开头。1986年,漯河升格为省辖市后,沙北3开头-313,沙南212,随着用户不断增加,逐渐开始细分。“1986年省辖市后,漯河开始普及自动电话,刚刚装上的电话一律是淡黄色的,镀铬的拨盘,号码4位。装一部电话,单位的要3000元,家庭的要4500元,还得找熟人安装,否则就只有耐着性子等待。”“沙澧晨曦”说。
展望未来
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目光
漯河是庄稼地上长大的城市。1948成为县级市以来,这座城农杂居、以农村为基底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在成为省辖市后,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形成了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可喜发展格局。
30年来,漯河市筚路蓝缕、奋进开拓,取得了城市建设的辉煌成就: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之初的8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70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到69万人,比1986年增加近12倍。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沙澧河在市区交汇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力推进沙澧河开发建设,大力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工程,努力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一个风景优美、钟灵毓秀的中原水城、生态绿城初具雏形。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建省辖市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实现漯河繁荣富强和人民群众富裕”这条主线,负重追赶,创新创业,艰苦奋斗,开辟出一条跨越发展之路、富民强市之路。漯河历经三十载风云变幻,沐浴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如今这里高楼林立、繁华遍地。“得天下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漯河。”这座青春的城市如今吸引着世界的眼光,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今日的漯河,已成为中原大地的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和谐之城、宜居名城。她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