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郝河庆 杨 光
昨日,记者从市委宣传部文化艺术科了解到,历时两个月,在9月下旬,漯河首部戏曲电影《白发娘亲》已经封镜,目前已经进入后期制作。该片由漯河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出品。这是一部戏曲故事片,编剧、导演是漯河人,大部分演员是漯河籍,取景全在漯河境内,开创了漯河拍电影的历史。目前电影后期制作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预计于2017年上半年,该电影将通过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影节目中心面向全国推广。
电影里漯河元素突出
8月初,《白发娘亲》电影分别在临颍县和源汇区进行拍摄,剧中故事发生在某农村,一批假玉米种导致全乡秋粮绝收。围绕假种子的推广责任和造成的后果,铺展开母子情、兄弟情、夫妻情、干群情的多层次纠葛,成功塑造了老共产党员苦婶、犯错误又幡然悔悟的基层干部李忆村的艺术形象,紧紧抓住“当官要为民、为民才当官”这一共产党人的“官德观”,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正气歌。
漯河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作家、《白发娘亲》编剧余飞对记者说,2000年,他作为市监察局特邀监察员参加全市行风评议活动,听到一些官员以政绩掩盖腐败,便萌发了用戏曲形式,以母亲教育儿子的故事,唤醒为官者的良知,唱响反腐倡廉的主旋律。
余飞说,2002年,《白发娘亲》由漯河市豫剧团搬上舞台并参加当年省戏剧大赛,一举拿回剧本、演出、主要演员、舞美等八项金奖,后又陆续获全国“映山红”戏剧节金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省“黄河戏剧大奖”、省“政府奖”;该剧还于2004年赴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后又由河南电视台拍摄成三集电视剧,在该台多个频道播出,并获河南电视电影“大河奖”银奖。
“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大部分演员都是漯河籍,所有外景地都在漯河,漯河知名景点和企业、产品也都融入进去。”杨君说,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漯河本土第一部电影。
演员为拍戏狠下苦功
这部电影的女一号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张宝英,她是当今豫剧十大名旦之首。这次张宝英饰演的苦婶在影片中有15段唱腔,这对已经76岁高龄的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拍电影和和舞台剧不同,电影更加生活化,动作和唱腔都要有镜头感。”张宝英告诉记者,苦婶这个角色,和她本人年龄接近,苦婶曾经是村干部,又是党员,接受多年党的教育,一定要把这个角色演好。
饰演乡长李忆村的刘海功主演过多部戏曲电影,备受农村观众喜爱。“今天回到家拍戏,见到乡亲们非常高兴,我1984年从临颍县剧团考上许昌文化艺术学校,1987年毕业后分到了河南豫剧院三团,这一转眼就是30多年。”刘海功说,他是土生土长的临颍人,这是第一次在家乡拍电影,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接到剧本后就开始研究人物形象,琢磨乡长的个性,最后拍摄过程也比较顺利。
漯河电影人终于圆梦
《白发娘亲》由漯河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筹资160万元进行拍摄。漯河市文化活动中心主任杨君告诉记者,《白发娘亲》这个剧本定下来,也就是半年的时间,5月底到国家广电总局报备,7月底拿到拍摄许可证,8月初就开机。目前电影正在进行后期制作,根据要求时长预计100分钟左右。
160万元对于一部电影来书属于小成本投资,但这对漯河电影人来说,好像完成了重大使命。“我们虽然整天与电影打交道,但从没有见过拍电影。”杨君说,如今的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从业人员都是老电影人,他们过去是农村电影放映员,大家干了一辈子电影工作,但却没有放映过自己的作品,感觉很遗憾,这次算是了却了一个心愿。
拍摄现场
事件
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