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面塑,会勾起不少人关于童年的记忆。面塑俗称捏面人,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国民间传统手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门在早些年还可以看见的技艺,如今却难觅踪影。在我市,有一位名叫丁大军的人,仍执着于这种民间传统技艺。通过做面塑,他收获了快乐,也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面塑,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杨 旭
酷爱手工 与面塑不期而遇
今年40岁的丁大军是个生意人,平时在闲暇时间喜欢做面塑。他与面塑的缘分,首先要从学习美术说起。小时候,他对美术有极高的兴趣。8岁那年,便开始学习素描、水墨画、水粉画。除了绘画,丁大军还喜欢做手工。小时候,他曾跟姥姥一起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姥姥不仅会做枣花馍,还会做兔子、刺猬、小鸟等造型的馒头。姥姥蒸馒头,坐在一旁的丁大军就学姥姥,也把面捏成动物的模样。“记得没学几天,我就用面捏了一个孙悟空,当时感觉特别高兴。”回忆起往事,丁大军笑着说,虽然自己后来没有走上艺术之路,而是进入军营,但多年的美术功底为他以后做面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春节的一天,丁大军在河上街庙会游玩时,发现了一家卖泥人的店铺。走进店铺,威风凛凛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慈祥的老奶奶、活泼的小孩子……丁大军的目光被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吸引了。回家后,他立即通过网络搜索泥塑的制作方法,令他失望的是,关于泥塑制作方法的信息并不多。但是,“面塑”这个词进入了他的视野。“虽然没有学到做泥塑的方法,但是我在网上发现做面塑的信息不少,我就想到小时候捏面人的经历,于是就决定学习做面塑。从此,便于面塑结下了不解之缘。”丁大军说。
为制面团 赴郑州拜师学艺
做面塑的第一步是制作面团。可别小看这个面团,并不是我们平时吃的面,需要在面粉里按比例加入淀粉、糯米粉等配料。
丁大军在网上搜索了很多面团的制作方法,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按照网上的方法,制作出的面团可塑性不强,作品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形,还不如用橡皮泥做。同时,丁大军发现,很多做面塑的高手都有制作面团的秘方。于是,他通过网络联系上了一个在面塑方面颇有造诣的民间艺人,便赴郑州拜师学艺。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丁大军却学到了很多在网上学不到的制作技巧。果不其然,按照老师提供的配方制作出的面塑作品不易变形,便于保存。“有些人可能以为用面做的东西能保存很久,充其量几个月。其实,用正确的方法制作,将作品放置在通风的地方,甚至可以保存十几年。”丁大军向记者介绍。
学习之后回到漯河,经过一次次实验,丁大军发现,其实,每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制作面团的方法也不一样,还是需要自己在今后的制作过程中慢慢摸索调试。
现场献艺 用巧手捏出小鸟
采访中,丁大军为记者展示了制作泥塑的过程。由于时间仓促,他捏了一只比较简单的小鸟。
虽然只是一只小鸟,却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光是制作面团,就需要45分钟。面团做好了后,需要掺色,把面团分成几份,每一份掺上不同的颜料,这个步骤也需要约20分钟的时间。之后,丁大军拿出一个工具箱,里面有各色颜料和大拨刀、小拨刀、锥刀、镊子、剪刀等工具,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再配合不同的工具。十几分钟后,一只色彩斑斓的小鸟便诞生了。
丁大军告诉记者,捏一只小鸟只需要一个多小时,但制作一个大型面塑作品就需要花一番功夫了。他拿出了一个高约50厘米的面塑,记者看到,这个面塑关羽惟妙惟肖,被风吹起的胡须,衣服上的花纹都做得很精致。“制作这样一个作品,需要花20个小时,一般我每天做4个小时,做完要花5天时间。”丁大军对记者说,“我平时喜欢捏人物,像孙悟空、猪八戒、关羽、张飞之类的,除了需要技巧,还要考虑人体比例结构,尤其是关羽,已经捏了十几个,大多数都送给做生意的朋友了。”
收获快乐 希望更多人参与
曾几何时,紧张的工作、忙碌的生活让丁大军遗忘了自己曾经对于艺术的热情。2014年以来,面塑这门技艺引领他走入一个艺术创作领域。
虽然接触面塑只有不到三年,但每次制作面塑,他都能静下心来。每次当他将满意的作品展示给亲朋好友,总能收获大家的赞赏,有成就感,也很快乐。“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不容易,需要学习研究很多知识。比如,你要想捏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掌握人体比例,还要了解当时的历史,那个时代人物的服装、配饰等。”丁大军说。
丁大军经常和十岁的女儿丁雨昕一起剪纸、画画。但遗憾的是,女儿对面塑并不感兴趣,反而身边一些朋友的孩子,有时会向他请教如何做面塑。“我曾经做过一套七个小矮人的面塑作品,女儿拿给班上的同学看,大家都很喜欢。”丁大军笑着说,“周末会有一些朋友带着孩子到我家,每次大家玩得都很开心,所以朋友周末常来我家玩。”
因为喜爱面塑,丁大军在网络上搜索并加入了一些面塑技艺交流群,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关于未来,丁大军希望继续钻研面塑这项民间手艺,他常利用休息时间在网上找资料、寻灵感。同时,他还希望用自己的行动能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让面塑这门手艺在漯河传承和发展下去。
“中国的面塑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以前的面塑艺人走街串巷,孙悟空、猪八戒之类的小面人,孩子们都很喜欢,但这些面塑作品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现在,学习这门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面塑艺术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慢慢受到重视,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这门技艺,让我们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丁大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