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杨 光
59岁的魏喜亮,做义工已经十年了。从2011年起,魏喜亮开始义务给居民磨刀。每周六上午,在市区烟厂花园,找他磨刀的居民排长队。他和其他义工配合,一上午能磨30多把,每年磨刀上千把。
磨刀居民排长队
9月24日一大早,在双汇路烟厂花园广场一角,天桥义工服务队又开工了。几十名义工分组排成一排,有的理发,有的义诊,有的做法律咨询,有的磨刀。
记者看到,磨刀服务点比较热闹,等待磨刀的居民排起了队。其中,不少居民拿了几把刀来磨。在磨刀点,三个板凳并排摆放在路边,还有盛水的脸盆。
魏喜亮跨坐在磨刀板凳上,用粗糙的双手握着菜刀两端,在长凳上卡着的一块青色磨刀石上来回移动,不时向磨刀石上洒点水,再用刷子蘸水刷去菜刀上磨下的铁锈,菜刀刃部逐渐变亮。
完工后,魏喜亮用手轻轻触摸了一下刀刃,检测其是否锋利,然后眯起眼瞅了瞅,最后拿起抹布将其擦干,递给居民。紧接着,他又开始磨下一把刀,中间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记者看到,魏喜亮的双手非常粗糙,上面布满了老茧,拇指和食指的关节有些变形。
“我就喜欢找魏师傅磨刀,经他手磨的刀用很长时间还很锋利。”居民张阿姨告诉记者,现在磨刀的师傅很少,这几年都是找魏喜亮磨刀。每周六,魏喜亮等人都会在烟厂花园广场开展义务服务,给大家提供方便。
磨刀是细致活儿
磨刀看似简单,其实中间有很多讲究,一些人磨刀要么刀不锋利,要么割到手指。
“磨刀看起来是个粗活儿,但有学问。先干磨,再湿磨。磨刀时,刀与磨刀石的角度很小,甚至贴着磨刀石走,然后再把刀刃推出来。”魏喜亮说,磨刀是个很细致的活儿,一把刀磨好了,能用几个月还很锋利。不会磨刀的只磨刀刃,把刀都给磨坏了。现在有些磨刀的师傅为了省力气,就直接用砂轮磨,一把刀很快就被磨坏了。
魏喜亮告诉记者,磨刀这个手艺他是跟父亲学的。父亲是一名厨师,而磨刀是厨师的基本功。
“厨师用的刀和一般家庭的不同,专业厨师磨一把刀要磨大半天,一般家庭用的刀都是外观好看,钢口不行,但磨好了照样好用。”魏喜亮说,居民们拿来的刀一般是切刀、片刀、劈刀,有的刀上还有豁口,如果修不好就容易磨坏,有毛病的刀需要用磨刀石慢慢磨,一点点地把豁口推平。
由于魏喜亮磨刀细致,附近饭店和超市的也来让他磨刀。
磨刀的人多,魏喜亮和义工汪东京加快了磨刀速度,每把刀用时十分钟左右,一个上午能磨30多把刀。虽然累,但魏喜亮很开心。
一年磨刀上千把
魏喜亮家住双汇路人东一巷,刚刚从铁路部门退休。
“10年前我们就做义工,最初是义务修补烟厂花园广场的地面,后来在菜市场门口维持交通。”魏喜亮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天桥义工正式成立,大家各自凭特长给居民提供服务,他就买了一块磨刀石,做了个板凳,给居民义务磨刀。粗略计算一下,他每年磨的刀有上千把。
通过磨刀,魏喜亮成了社区名人,居民们都认识他,每天早上锻炼身体时,很多人给他打招呼。
通过做义工,魏喜亮也感染了不少身边人,一些亲友也加入了义工队伍。
“我觉得义工的一个作用就是影响身边人,让大家都来做好事,奉献社会。”魏喜亮说,他在这个年龄还能给大家做点事,心理舒坦。“碰到熟人了,他们说你磨的刀用着可得劲,人家高兴,我也高兴,中午回去吃饭也可香。”
魏喜亮(中)在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