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处中原腹地,扼水陆交通之要冲,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存不胜枚举。无意间邂逅的一条街道、一座村庄,只要细细探访,或许就能发现一些文化痕迹,叩开一扇历史的门扉。
在召陵区姬石镇有一座不起眼的村庄——付庄村,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土岗——桧圣台。台下埋藏着龙山时期丰富的文物,春秋时期八国诸侯曾在此会盟,这里还曾有一座气势恢宏的道观。驻足桧圣台,历史仿佛在眼前打开了三重大门,可以一窥三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面貌。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杨 旭
第一重门——远古遗址
沿着村旁的土路缓缓前行,收割后的玉米秆垛堆在路边,田地间有农民忙碌的身影,空气中飘来泥土的清香,时间仿佛也放慢了脚步。行不多远,一座青色石碑出现在眼前,石碑正面阴刻“付庄遗址”四个大字,提醒人们这里并非一座普通的土岗。
付庄遗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遗址高出周围地面约3米,遗址文化层很厚,内涵丰富。出土的生产工具中,石器有镞、刀、锛、斧、铲和钻头等,另有骨鱼钩、蚌镰和纺轮。生活用具为陶器,有泥质红陶、黑陶及夹砂灰陶,饰绳纹、蓝纹和方格纹,器形有钵、豆、盆、瓮、罐、壶等,属龙山文化聚落遗址。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虽不及大名鼎鼎的仰韶文化历史悠久,但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盛时期。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敲开龙山文化的大门,来自远古的遗址仿佛透过黄土,闪耀出人类智慧的光芒。如果不亲自踏上这片土地,今天的人们恐怕难以感受到那种因穿越时光、直面先祖而产生的心灵震撼。这是文化的魅力,这是文明的荣耀,这份魅力和荣耀赋予了我们的家乡,我们能做的只有倍加珍爱。1963年,付庄遗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背后不仅仅因为有龙山文化的加持,也因为这里有着更多的历史渊源。
A
第二重门——召陵之盟
埋藏着龙山文化遗址的这片土岗有一个颇具历史渊源的名字——桧圣台,又称会成台。相传,这里曾经发生过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会盟——召陵之盟。
春秋初年,地处南方的楚国强势发展,伐黄服蔡,剑指中原,意欲吞并郑国。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统帅中原八国军队打败蔡国,陈兵楚境。面对大兵压境,楚成王展开了第一次外交行动,他派出使者面见齐桓公,使者带去了一句历史上很有名的话:“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我们远日无怨,近日无仇,你为什么要讨伐我呢?这时候,大名鼎鼎的管仲登场了,他告诉使者,一是你没有按时向周王室进贡包茅草(一种可以滤酒的草),二是昔年周昭王南巡没有活着返回。这次外交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齐桓公进兵于陉。
到了夏天,楚成王第二次派出使者与盟军交涉。使者名叫屈完,他见到齐桓公后说,我们和谈,你也要有诚意,请你将军队后撤。齐桓公同意了,《左传》记载:“师退,次于召陵。”为展示军威,齐桓公为屈完安排了一次阅兵,看着肃立整齐的军队,齐桓公告诉屈完:“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而屈完的应对则是,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显然,这次外交行动获得了成功,齐楚双方在召陵签订一纸盟约,就此罢兵。召陵之盟,楚国解除了战争的威胁,齐桓公也巩固了霸主地位。这是一次改变历史走向的会盟,也是一篇波澜壮阔的古代军事和外交史诗,而今天的桧圣台,就是当年召陵之盟的签约地。站在桧圣台,历史又打开了第二扇大门,我们仿佛看到当年的风云际会。尽管两千多年的风早已吹散了当时的云烟,但吹不散脚下的黄土,以及它承载的厚重记忆。
B
写有“付庄遗址”四个大字及其简介的石碑立在路边,告诉人们这片土地下埋藏着几千年前的文明。
第三重门——道法自然
继续游览桧圣台,一座香烟缭绕的道观呈现眼前。道观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覆盖青灰色瓦片,殿角斗拱飞檐,上有瑞兽。殿前设有香炉,但香客寥寥无几,显得有些冷清。道观住持王诚平道长告诉记者:“观里有殿宇14座,是我2007年来这里住持后慢慢修建的,目前大门还没有修建。当时说要修建道观,相关部门专门打过招呼,说这里不能动一锨土,于是我们就拉来土方把地垫高,在高地之上建设。”
按照王诚平的说法,召陵之盟后,这里最初的名字叫作会成台。到了东汉,这里兴建起一座道观,这座道观香火鼎盛,到了金元时期,全真道五祖七真会聚中原,在此讲经说法,因此这里又被称为桧圣台。
遗憾的是,历史上的那座道观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拆除,并在原址上建起了一所学校。前些年学校另迁别处。在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记忆中,旧观拆除的时候,观里的很多石碑都被运去附近的一座石灰窑烧灰了,令人惋惜。72岁的村民付国安告诉记者:“原来的道观和现在根本不一样,建筑很高,有两三根很粗的红柱子。那时候道观的香火也很旺,不像现在这么冷清。”
对于曾经那座气势恢宏的道观,王诚平无限神往,认为那是一处体现了“道法自然”教义的“福地”所在。
道法自然——透过付庄的第三扇历史之门,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最古老也最深奥的智慧。大概没有人能够说清这片平凡的黄土地上还有多少故事等待我们发掘,还有多少瑰宝等待我们继承。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