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杨 光
十多年前,市民丁先生在赶集时,一个摊贩找给他一张5元纸币,这张钱右上角有折印,伸开后折痕处出现了白色底版。丁先生感觉稀罕,就把这张钱放在一个银行存折袋中保存。近日,丁先生在搬家时,又翻出来这张旧币,他就咨询本报,想了解这张钱币的真伪和价值。
15年前收到一张“错币”
10月13日,记者来到丁先生家中,他拿出这张1980版纸币让记者观看。记者注意到,这张纸币右上角有一道折痕,展开后,折痕内部露出是白色的底版,形状像一片韭菜叶。
“2002年春节前,我去受降路大集买年货,一个商贩找给我这张5元钱。当时我没有在意,回家后才发现这张钱有点问题。”丁先生告诉记者,感觉这张钱很特别,就保存了下来。今年6月份搬家时,他又把这张钱翻了出来,看到网上经常说错版人民币很值钱,就想了解一下这张钱的行情。
当天上午,在记者的陪同下,丁先生来到家门口附近的中国银行漯河建设路支行。工作人员仔细看了这张钱后,认为是一张真币。但至于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他也说不清楚,也不能判断其价值。
错币流通到市场概率很小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记者咨询了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分行货币管理科的专家。对于错版人民币,专家直言,上班近30年,也鉴定过不少“错版”人民币,但没有见过一张真的,丁先生最好是到货币管理科进行鉴定。
“错版钱币流通到市场上的概率很小,因为造币厂的把关很严格,出现问题的钱币都已经及时销毁了,不太可能流通到市场上。”货币管理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年错版人民币炒作得很火,驱使一些人造假,欺骗收藏者的情况。前几年舞阳曾经出现过一起购买错版人民币的案件,经过省级专家鉴定,确定是用人为制造的假币骗钱。
这位工作人员说,钱币上有很多防伪点,一般人没有识别力,但专家能通过这些防伪点进行鉴定真伪。钱币收藏首先要辨别真伪,然后再看品相。即使收藏了一张真正的错版人民币,但由于很稀少,收藏价值也没有办法估量。
事件
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