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热点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
中国音乐人热议鲍勃·迪伦获奖
写歌词比写诗 难多了


在知乎网站“如何评价鲍勃·迪伦的唱功”问题下,一个网友在2014年时如此回答: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演奏家,一流作曲人,顶级诗人。时间证明了这位网友的判断——北京时间10月13日晚7时,这位75岁的美国著名民谣、摇滚音乐人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获的歌词被赞“就像文学作品”,而他获奖后也引发了中国音乐人对歌词创作的热议。

2011年鲍勃·迪伦在北京举办演唱会

鲍勃·迪伦 对中国乐坛影响多深?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奖,在中国歌坛也引来震动。汪峰在朋友圈称,“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再过几百年,不朽的诗句依然会在空中飘扬。”

鲍勃·迪伦的歌词也影响了中国一代创作人,汪峰曾说过,“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梦想,20岁想做崔健;30岁想做Bob Dylan”。歌手老狼曾无意中透露,汪峰早在前几年就已经专门请人翻译鲍勃·迪伦的全本歌词,而他的《信仰在空中飘扬》,也让歌迷想到鲍勃·迪伦那首经典的《Blowing In The Wind》。

歌手卢庚戌认为,“流行音乐人突然收到严肃文学最高奖项的颁奖,这是对流行音乐最大的褒奖。”作为音乐人,卢庚戌激动地表示,这次诺贝尔文学奖对音乐人的肯定,也提升了流行音乐的地位,“鲍勃·迪伦的作品总是能用意象化、诗歌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批判,却又不像摇滚乐一般纯粹控诉。”

树音乐CEO姜树说,鲍勃·迪伦除了歌手身份,本身就是一个特别伟大的诗人,“鲍勃·迪伦是中国许多民谣音乐人的启蒙导师,包括野孩子、窦唯、张楚都受过他的影响。”

正在上映的战争动作电影《勇士》主题曲《不息之河》由杨坤联手曲世聪、宋睿作曲,著名词人王海涛为歌曲填词,创作歌手杨坤、少年偶像组合TFBOYS以两代人的身份分别演绎了两个不同版本。与以往主旋律题材电影音乐不同,《勇士》主题曲《不息之河》创作灵感源自于英国著名摇滚音乐家大卫·鲍威。杨坤透露,当初创作时,就想着尝试打破传统主旋律,以“早期的前卫摇滚”风格来唱响和平年代下新式的“红色经典”,希望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活力。而《不息之河》的歌词也颇具诗意,词句慷慨激昂,仿佛带观众领略战士们浴血奋战的震撼场景。

杨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鲍勃·迪伦的获奖也告诉中国音乐人,艺术是相通的,只要是美的东西都会获得人们的肯定,“目前中国音乐人最需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音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歌迷肯定。”

鲍勃·迪伦获奖,歌词控们怎么说

国外有鲍勃·迪伦,国内也不乏因优秀歌词而流传的音乐作品。

网友“飘飘雪”说,“一首歌的灵魂就是歌词。旋律再好听也是会听腻的,但是好的歌词可以几十年的不断激励自己,百听不厌。好的旋律不好的歌词可能红极一时,但永远无法成为你心里最美的玫瑰。比如郑智化的《水手》现在仍然百听不厌。另外周杰伦的很多歌歌词都写得特别好,基本是旋律与歌词的完美结合。”

网友“琼玉”说:“经常会因为一句歌词喜欢上那首歌,爱上一个声音。一段好的歌词就像一个好的译者,将音乐化成语言。”还有一位名叫“加成”的网友说:“如果全世界的空气都被抽离,如果敏感的耳膜陷入绝境,还有歌词可以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我是歌词控!”

资深主持人伍洲彤则表示,鲍勃·迪伦的歌词是有语境的,他的语境与时代相连,“他的歌词出彩之处在于把歌词和诗歌之间的通道打通了,他对政治、人生有许多非常有哲理的歌词,这些歌词是可以和音乐剥离的。”

国内乐坛对作词人关注不够?

为什么鲍勃·迪伦可以拿诺贝尔文学奖?一位作词人告诉记者,这跟中外音乐环境不同有关。即便没有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的文学成就也是备受肯定的。20世纪60年代,就有主流评论家推崇鲍勃·迪伦在文学方面的成就,1990年法兰西文学院为他颁发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可以说,西方社会各界对鲍勃·迪伦的发掘、肯定、褒奖,成就了这名伟大的歌手型诗人。反观中国,很少有人关注词作家们的文学造诣、艺术成就,似乎很少从其他领域给予评价。”该音乐人表示,中国作词人很少被关注,即便如《青花瓷》等被收入语文教材的歌曲,人们记住的往往是周杰伦,而不是它的作者方文山。曾创作《甜蜜蜜》《小城故事》《又见炊烟》《冬天里的一把火》等歌曲的庄奴老先生,虽然一生创作了3000多首歌曲,被称为“词坛泰斗”,但晚年生活清贫,也没有因作品获得丰厚的报酬,让人唏嘘。

曾经创作了《风含情水含笑》《你那里下雪了吗》等多首经典歌曲的著名音乐人吴颂今,坦言歌词在一部作品里的分量相当之重,“歌词是一首歌的灵魂。好听的旋律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别人,但思想内容和题材,却是一首歌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先有好的歌词,再有好的曲子,才能插上翅膀,打动人心。”

此次鲍勃·迪伦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吴颂今认为,这是对中国作词人的一个激励,“原来我们觉得文学奖是给阅读类的作品,终于有一个写歌词的作家,可以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了。这次之后,我觉得国内有关部门,会把歌词纳入文学范畴,予以重视,这是很好的事情。”

对于中国词人的现状,吴颂今感慨全是凭借一腔热情在创作,“不为名不为利,支撑我的,除了对音乐的热爱,还有作品的流传。音乐是我的兴趣爱好和工作事业,观众的认可更让我感到满足。”

作为“唱作新人王”,刚刚发行了单曲《现在的我就》《是最好的我》的孙子涵,也坦言歌词创作并不简单。“我写词时主要是从内心的感受出发,去年写了《给我机会重来》献给父亲,表达了我对他的感情。在我心里,鲍勃·迪伦更像是遥不可及的神,虽然远,但希望仍在,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晚综

延伸阅读

鲍勃·迪伦,让“神曲”无地自容

75岁的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少音乐人拍手称快,认为他是音乐传奇、时代符号。而对于中国乐迷来说,鲍勃·迪伦不仅仅是一个传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

鲍勃·迪伦获奖带给中国音乐人最大的启迪,就是把音乐本质的内容,把旋律和词结合在一起。其实在音乐中,文字带来的联想力和意境完全不亚于旋律。反观最近几年大行其道的“神曲”,从《小鸡小鸡》到《小苹果》《我的滑板鞋》,这些歌曲凭借魔性的旋律流行于大街小巷,却都只是昙花一现,成为网友吐槽的对象。

值得欣喜的是,歌词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业内不少乐评人也表示,鲍勃·迪伦获奖是一个正面积极的信号,“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也告诉我们,音乐人应该有更好的责任感,用音乐这种泛艺术的方式去感染更多人。音乐并不仅仅是音乐,音乐是人生,音乐是诗歌,音乐是可以启迪我们灵魂的东西,所以所有音乐人都应该为此事感到自豪。”

年轻时的鲍勃·迪伦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