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文姣
2003年9月,家在九街镇的徐佩芸拿着一纸派遣令,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崇敬之情,来到了舞阳偏远的乡镇——章化乡任教。从此,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她尽情播洒智慧,用心守护乡村的每一个希望,用爱心谱写属于自己的生命乐章,并为做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而积极地努力着。
坚守偏远乡村 创新教学方法
以前,偏远的章化乡条件十分不好,每次进出的交通十分不便,平时就坑坑洼洼,遇到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走,就连大街上的街道也是如此。学校不仅没有院墙,连住房都没有,无奈之下,考虑到女孩人身安全,学校只好在章化街给徐佩芸租了房。这样每天来回学校她要跑三趟,往返十多公里。到了冬天,道路结冰,她中午就在学校凑合着吃一顿水煮面条。由于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艰苦,一年以后,与徐佩芸同时来到章化的26位同学一个个都回城或回本乡,而她却怀着坚定的信念,不顾父母的劝阻,坚持留了下来,一干就是十三年。
初入教坛,徐佩芸还不知道何谓新课程,但她却开始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工作不久,她就发现学生对于每天写的日记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于是,她决定尝试让学生写“循环日记”,先将学生每七人分成一组,每组送给他们一个自己精心挑选的漂亮的日记本,再由组内共同推荐一名组长,然后由组长安排好周一到周日的写作顺序,每周依次类推,更换写作顺序。最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为自己小组的日记起了一个个好听的名字,于是,班里的“循环日记”就出现了“神奇星星”“蓝色精灵”“英雄少年”等多姿多彩、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名字。从此,孩子们都盼着写日记。他们还颇有创意地为自己的日记配上插图。就这样,他们既爱上了写日记,又提高了写作水平,从“无话可说”变成了“文如泉涌”。
留意孩子的喜怒哀乐 是老师也是家长
从教以来,徐佩芸本着“倾以爱心,刻意留心,作为精心”的原则,时刻用爱心去呵护和灌溉一株株幼苗,每天都留意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针对不同的孩子及情况加以妥帖处理,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轻松愉快的、家庭般温暖的班级氛围中健康成长。
徐佩芸曾经教过一个叫珊珊(化名)的女孩儿。当时她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性格内向,很少和同学们一起玩耍,脸上没有无忧无虑的笑容,却多了几分胆怯,有段时间还常常迟到,有时脸上还带着伤。经询问,徐佩芸了解到,珊珊的伤是她妈妈打的,由于珊珊妈妈重男轻女,只要她的弟弟哭两声,珊珊妈妈就将错误推给珊珊。可珊珊毕竟只是个孩子!珊珊哭着对徐佩芸说:“老师,我想去你家,你当我妈吧!”尽管那时徐佩芸还没结婚,可是看着这个懂事又无助的孩子,她心疼极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徐佩芸几次三番到珊珊家家访,一遍遍地讲述珊珊各方面是多么优秀,和她妈妈沟通,并进行劝说。在徐佩芸的努力下,珊珊妈妈当着她和孩子的面保证再也不打珊珊。珊珊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并主动当起了班里的“辅导员”,经常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受到了同学们与老师的好评。
民主治班 成效显著
除了在生活中给予孩子们慈母般的关爱,徐佩芸还关注孩子们心灵的健康成长。心随梦飞,她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只有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不断探索、发挥、展示,才能为他们的心灵插上翅膀,让他们向着自己的梦想不断飞翔。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发展,徐佩芸充分实施班级民主管理,因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上学期,徐佩芸带领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中《我班的民主生活》一课。刚开了个头,学生就问她什么是民主,她简单将其解释为“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学生一下子就来劲了,纷纷叫嚷:“老师,我们也要民主!我们也要民主!”那一刻,徐佩芸很惭愧,觉得自己真是一个差劲的班主任。经过深思,徐佩芸决定给学生们一个寻求民主的机会,看看他们能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来。学生们热情高涨,在小组内激烈地讨论起来。讨论后,根据学生的汇报,班里成立了绘画、唱歌、书法、手工、足球、图书角等活动小组。孩子们自己选了组长。他们又参考课程表,在不影响学科学习的情况下安排了合理的活动时间,忙得不亦乐乎。在后来的活动中,美术组的小组长带领绘画小组不断探索,画出的画栩栩如生;声乐组的小组长带领歌唱小组不断进步,唱的歌深情动听;书法组的小组长带领书法小组成员互相切磋,写的字流畅自如……孩子们在各自喜爱的活动中大显身手、畅所欲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性格也开朗活泼起来,学习态度也有了极大改观。在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中,孩子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章化虽然地处偏远,但历年来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徐佩芸在这里耕耘了十三年,坚守了十三年。十三年间,她带的班级在全乡的每一次统考中均取得可喜成绩。如今,她依然在这里,不羡花,不慕草,不追名逐利,仅怀一颗感恩的心,潜心教学,为钟爱的教育事业做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