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区召陵镇大徐村村支书徐电超每天到地里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村劳动力就业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土地流转有了较快发展。目前,秋收结束,麦播也接近尾声。近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就我市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采访。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海防
A
转让者:得到更多实惠
据了解,截至2016年6月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37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59.4%。流转方式主要是转包和出租,另外还有转让、互换、托管等其他形式。土地流转,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10月15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郾城区孟庙镇拦河刘村。拦河刘村于2011年与承租方签订了第一份土地流转合同。“当时,许多村民都抱着看一看的态度。因此,当年只签订了130亩的流转合同。”该村村支书李树立说。随着土地流转力度的加大,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当年就尝到了甜头。不种地,能得到租金,还能放开手脚进城打工,一年能挣双份的钱。
2012年,村里与承租方签订了第二份土地流转合同。这次流转面积达945.5亩。截至去年,拦河刘村流转土地共计2300亩土地,这一数字占全村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土地基本上是种植蔬菜、果树、畜牧养殖等。
土地流转对于拦河刘的村民来说,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首先,村民可以腾出手来去打工增加收入。“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年纪大的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打零工。”李树立说。刚开始进行土地流转时,许多村民都是持观望态度。由于流转土地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当第二次土地流转时,许多村民都主动参与进来。
土地流转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很大,最突出的是村里的环境变好了,以前让村干部头疼的秸秆净扫问题解决了。之前乱堆乱放的秸秆,现在被花花草草代替了。“买车的人多了,现在家家户户都能挣双份钱。”李树立说。土地租金是一块收入,村民打零工又是一块不少的收入。
“俺村现在都没有闲人。年轻人出门打工,年纪大点的村民在家门口打点零工。”李树立告诉记者,村民轮流在园区干活。正因为村民有活干,村干部就可以腾出手加强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村公益事业。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给全村带来最大的变化是农田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这两年,村里仅50米的深水井就打了80多口,全村配置了8台变压器。电网、农田灌溉网都安排妥当,为高效农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从土地流转后这4年多。全村买小轿车的保守估计就有150多户。”李树立说,还有就是在城里买房的村民多了。估计有一半家庭都在城区买了房子,孩子们也在城区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李树立对土地流转感触最深的还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他告诉记者,集中管理和经营土地,专业化水平比散户要高。比如上化肥,有机肥的比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少。
B
受让者:收益与风险并存
近年来,我市土地规模流转发展迅速,规模流转土地进入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包括种植大户)、合作社和企业。土地规模流转势头强劲,正在成为引领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的趋势。据统计,全市10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就有72户;5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194户;100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户超过1500户。
10月14日,一场秋雨喜降沙澧大地。上午8时许,当记者来到召陵区召陵镇大徐村时,在路边的里间见到了村支书徐电超。“睡不着,下地里看看。”徐电超说。地里的小麦刚刚播种,这场雨下得很及时。
“这几年,通过土地流转俺村把大徐西瓜做出了品牌。”徐电超对记者说。
说到大徐西瓜,徐电超很是自豪。自2009年起,徐电超带领村里一批人进行土地流转,种植品牌礼品西瓜,带领村民走上富裕道路。2013年,又通过土地流转,租赁500亩土地种植大田作物,小麦玉米每年两季。如今,全村有1200亩土地进行了流转,几乎占全村土地的一半,其中700亩种上了礼品西瓜。
西瓜种植,让大徐村民富了起来。去年,大徐村请技术人员科技攻关,将本来一年收获一茬西瓜变成了每年收获两茬。“每年5月份一次,10月份一次。比往年要多收获,每亩地最少可增收一万元。”徐电超说。
与之相比的是,500亩大田作物所产生的利润与种植西瓜相比,利润不高。2013年,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500亩耕地,种植小麦和玉米。但是受粮价等因素影响,今年这块地的利润比起往年少了许多。徐电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小麦玉米,每亩一年投入在800元左右,这里面还不包括抗旱、排涝等自然突发灾害的救援。如果每亩租金按1000元核算,亩投入合计1800元。麦秋两季收入也就在2000元上下,所以,传统一粮一秋亩效益也就在200元左右。由此看来,辛苦一年,种粮效益是比较低的。若是遇到粮价下滑,作物减产,收益还会往下降。
“土地流转在我看来,面积越大,市场越大,收益也相对较大。”徐电超说。土地大了,可以购置各种机械,实现机械化作业,可以减少成本。
“总之一句话,种粮不容易。好在我们那500亩小麦与种子经营单位签订的有收购合同,销售这块不用发愁。但是话又说回来,依然是有风险的。”徐电超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有所提高,农业生产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大为改善。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雇工工资明显上升等原因,致使农民生产成本增加,抵消了农产品价格回升带来的收益增长,降低了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
C
迫切希望更多政策扶持
据了解,尽管各地在土地规模流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制约土地流转快速和规范发展的因素。
韩天欣是临颍县杜曲镇的一位种粮大户。2007年,韩天欣开始承包土地种植了烟叶。截至去年,他承包土地最终增加到了1000多亩,种植的是小麦和玉米大豆。
韩天欣告诉记者,每亩地的租金大致是800元,效益最好的年份是2015年。“去年粮食价格好,天气顺,增加了收入。”韩天欣说。今年还可以,但是小麦成熟时下了两场雨,麦子价格上不去,每斤最高卖到了1.05元。玉米近年价格更差,由于受天气影响,市场价0.72元左右。
“今年全年的收入寥寥。”韩天欣用这句话对今年粮食的收入做了总结。韩天欣告诉记者,与其他种粮大户聊天时,许多人认为,土地流转的价格不稳定,是多数承租方的感觉。
“情况不一样,所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韩天欣说。比如,有需要购买农机的,就希望国家加大补助力度。而需要农业保险的,就希望提高保险额度。
记者问他,还想继续流转土地不?韩天欣回答:“定的合同是15年,还得继续种粮食。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今年不行,明年一定要调整管理方式,从土地整理开始,在播种质量上下功夫,提高产量。产量质量上去了,肯定会好一些。韩天欣十分有信心。
采访中,一位种粮大户告诉记者,他们实行了好几年每亩1000元的租金,今年与村民协商租金降到了每亩700元。“没办法,实在是没有利润可图。一年下来几乎白干。”这位种粮大户说。有些种粮大户甚至打算终止土地流转合同。
由于粮价走低,农资价格上涨,效益下滑的情况比较严重。“土地流转,迫切需要政策扶持。”这是记者在采访土地流转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市农业局有关专家认为,要制订鼓励农户积极参与流转的优惠政策,为土地流转提供宽松的经济社会环境;结合实际,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重点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及时帮助土地流转各方解决实际困难。同时,鼓励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通过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对在土地流转规模较大,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和组织要给予财政补贴、金融信贷和农业发展项目支持。
■相关链接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之后,土地流转既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各地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着力探索的重要内容。
土地流转让村民在自家附近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