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

老人走失多发 该如何应对


“老人走失已超24小时,帮转寻人……”“老人走失5天,有线索请联系……”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时常在微博、微信上看到这样的寻人启事。老人走失多发的背后,是家庭监护与社会保障的“力不从心”。

如何不让老人迷失在自家门口?如何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见习记者 刘彩霞

现象

老人走失多发

案例一:六旬老人骑自行车外出走失

10月13日,市民彭先生在各大网络媒体上求助,称自己65岁的家人彭怀兴于10月12日下午骑着自行车离家至今未归。老人家住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年龄较大,是一名聋哑人。连续几天气温骤降,担心老人的安全问题,全家人都十分着急。

彭怀兴的侄子彭蔚亮说,叔叔10月12日下午一点多离家时,上身穿着军绿色上衣,下身穿一条深蓝色的裤子和一双布鞋。平常中午吃完饭后,叔叔就骑着自行车去村周边转悠,晚饭前准时回家。当天吃晚饭时没有看到老人回家,全家人就开始在村里找,并把寻人消息发到朋友圈。看到有人回复当天晚上,见过老人从舞阳县姜店乡连寺村一个服务站路过。全家人连夜赶到舞阳县姜店乡附近寻找无果后,开始在村庄四处寻找。

经过报警和朋友圈寻人消息的广泛转发,10月16日下午5时,源汇区问十乡董庄村一位辛姓大姐打来电话,称自己看到网上的寻人启事后,在村里见到上面要找的老人,为了安全起见把老人留在自己家中。得知确切消息后,全家人急忙赶去。看到老人平安在屋里坐着,家人都非常高兴。

案例二:独自出门买东西,乘车坐错了方向

家住市区巴山路巴山苑小区居民张玉芬的父亲已经78岁,除了听力不太好,身体还算不错,经常站在街边看别人下象棋或者跟其他老人一起打门球。“因为性格的原因,我父亲在生活中就非常有主见。特别是上年纪之后,经常想到什么就去干什么,从来不把自己当作老年人看。有时早上五六点起床后,连早饭都不吃就自己坐车去乡里串亲戚或者去市区买东西。坐公交车时,年轻人给他让座都不坐,非要一直站着。”张玉芬说。

9月15日下午,张玉芬的父亲出门买东西,给老伴说一声就走了,也没说具体去哪里。到了晚上7点多,全家人都回家吃饭,而老人还没回家。感觉情况不对后,张玉芬就喊上邻居们在附近的街上寻找。找了半个多小时后,才在一条街上看见老人正快步往回家的方向走。

张玉芬事后询问才知道,父亲转了几家附近的药店,都没有找到需要的药品,索性就自己坐车去市区的医药公司购买。在乘坐公交车时坐反了方向,耽误不少时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全家人都告诫老人不能自己单独出远门,并买个老年手机让老人随身携带。有什么事情可以电话联系。”当张玉芬把手机带回家给老父亲时,老人一脸不愿意,一直在说这手机他不会用,就是不把手机带在身上。最后在孙女的央求下,老人才作罢,同意都把手机带在身上。

原因

失智和缺乏照料成老人走失主因

2016年10月9日,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在民政部发布了《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中数据显示,迷路、精神疾病和老年痴呆是老人走失的重要原因,走失老人中72%的老人大多都出现记忆力障碍情况。其中,经过医院确诊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占到总比例的25%。

张玉芬谈起自己老父亲的走失经历,也是一脸无奈。“老人性格比较倔强,有轻微的脑萎缩。你给他兜里塞写有家人电话的卡片 ,他坚决不要,更别提在衣服上缝制布条了。”张玉芬说,白天家人都要上班,不可能24小时陪着老人逛街散步。最多是时刻叮嘱老人,不要自己坐车往外面跑,有事要告诉家人。

在记者对居民的随机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平日忙于工作,只能在晚上下班回家或者双休日陪伴老人。45岁的市民魏凤莲在一家公司上班,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除了照顾家人的生活,平日里还要忙自己的工作。尽管非常担心老人,但是全天守着老人根本不可能。“等过几年退休,孩子考上大学后,就能有空闲时间多陪伴父母。”魏凤莲说。

“整体来讲,老人走失找回的概率比儿童、青壮年走失找回的概率大,但找寻老人的过程很艰辛。”市公安局干河陈派出所双龙警务中队队长吴国忠说。

因为老年人行动力有限,走失后在完全靠自己行走的情况下走不了太远,活动范围小,寻找相对容易。而且现在媒体越来越发达,市民可以通过报警、登报、发微信朋友圈等多种渠道扩散寻找老人的消息。比起以前只能在街头分发和张贴寻人启事,找到的机会更大。

尽管最终找回的老人占多数,但城市里面人口众多、乡村小路四通八达,寻找走失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再加上一些老年人身有残疾、记忆力不佳或意识不清,有些根本不记得个人信息。即使被好心人发现、收留,也无法顺利与其家人取得联系。

“其实老人走失后,令人最担心的就是他们自我保护能力不佳。老人走失后,在无助、着急的情绪下,特别容易发生车祸、摔伤、冻伤等意外。有的老人走失后,可能就与家人永别了。”吴国忠说。

给老人随身带上“护身符”

对策

对策一:信息卡塞衣兜,戴特殊手环

迷路走失的彭怀兴老人回到家里后,家人防止老人出门再次迷路,侄子彭蔚亮除了购买定位手环,还制作十几张信息卡片让老人随身携带,上面写有家人的名字电话和住址,另外配一张自己和老人的合影。在老人的自行车前挂的牌子上,也写上家人的姓名和电话。

一直坚持公益事业、帮助不少老人的志愿者龚平建议,家有老人的市民可以给老人制作一张信息卡片或者特殊手环。上面注明老人的姓名、地址、子女姓名电话、老人常见病史等基本信息。一旦老人外出散步时迷路或发生意外走失,卡片能使老人得到及时的帮助,保障老人的安全。

尽管这两个方法在老人走失时,能简单、有效地提供身份信息。但难免有些老人爱面子,拒绝携带信息卡片。因此,一些市民建议,在耐心跟老人解释沟通的同时,可以把写有信息的布条缝在老人经常穿的衣服内,或者在老人佩戴的玉器或银质物品上,刻上联系方式,这样不会让老人在心理上觉得别扭。

对策二:用电子产品对老人行踪定位

家住市区祁山路怡景花园小区的市民钟新告诉记者,他的父亲81岁,有时会犯糊涂。为了防止老人走失,他从网上花了300多购买了一个定位追踪器。“追踪器内安装有手机卡,只要在手机上下载相应的软件,不仅能打电话还能进行实时网络定位,急救呼叫键让老人不用记住号码,一按就能自动拨打。我试验过好几次,还是比较准确和实用的。”钟新说。

对策三:多关心老人,可找专人照料

采访中,许多市民说出了平时忙于工作,无暇照看老人的无奈。特别是一些老伴已经去世的老人,更是觉得待在家里没有意思,不如出去转转。对于家中有精神不好或者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最好在家人的陪护下外出散步。如果家人没有时间,可以雇人陪护,或者依托养老院等社会机构帮忙照看。

“防止老人走失,最重要的就是子女尽量多抽时间陪伴老人,及时了解老人身体及心理情况。”漯河金康护理院院长王卫峰表示,现在在护理院常住的老人年龄从60岁到90岁不等,其中有些老人的精神状态和记忆力都不是很好。为了保障老人的安全,养老院内都有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老人要外出必须家人来接或是持有院方领导签字的请假条,以此来保证老人的安全。

临颍县夕阳乐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几位老人白天没人照顾,就送到老年公寓,晚上再由家人接回家里住。还有一些先前有过走失经历,找回后子女害怕老人再次走失或出现其他意外,便把老人送到了养老院,由专业工作人员代为照料。

对策四:有关部门可为老人建立档案

在《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中,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老年人走失问题全貌进行科学分析,清晰地呈现了老人走失的现状和问题。根据白皮书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而平均每天就约有1370名老人走失;从年龄上看,65岁以上老人容易走失,比例达到80%以上。接受过救助的走失老人中,约有25%的老人会出现再次走失。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每个家庭基本都有四位老人,子女在惦记照顾老人的同时,社会和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

家住市区团结路的市民赵勇表示,看护老人不仅是子女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应该建立相应的有效监管机制。如果救助站、各社区以及相关部门,能建立起老人们的档案资料库,掌握老人的资料。一旦老人走失,寻找起来会更快速高效。

“尽管之前社会上发生的一些负能量事件,让大多数人对帮助老人的内心深有抵触。但作为子女,还是希望大家能对老年人多一些关爱和帮助。特别是看到流落街头的无助老人,尽量主动帮助。”赵勇说。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