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涛
在我的日记本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1981年的《解放军报》,上面登载着一条消息:原解放军工程兵学院院务部部长、老红军罗文志去世。这条消息之所以一直夹在我的日记本里,是因为我对老红军罗文志和他的革命伴侣刘国珍女士的印象实在太深了。
1981年春的一天,我所负责的工程兵招待所高干楼住进了老红军罗文志和妻子刘国珍。他们是在战火里结下的伉俪。罗文志,安徽金寨人。金寨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也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1931年,罗文志12岁就离开家乡投身革命。1933年,他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三、四次反围剿。后又跟着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后,他先后担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他是从小就为中国革命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老红军。
在招待所里,虽说他是军职级别,但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平时爱招呼我们工作人员到他屋里聊天,和我们谈工作、谈学习、谈家乡的事。当他得知我是河南漯河人时,他说:“哎哟,那我们是半个老乡哟。你们漯河属河南南部,我们皖西和河南南部搭界呀。以后有啥事,我还要麻烦你呀。”平时,每当他家里买来水果,他都要我们工作人员去他屋里分享。有一次,他女儿买来苹果,当他得知没有给我们工作人员拿时,他把女儿批了一顿。剩下的几个他不舍得吃,亲自送到我们的值班室。
他生活节俭,看到浪费的现象就要说一说。一次,他看到我们公务班的剩饭桶里有好多米饭剩菜,就对我们说:“咋倒掉这么多剩饭呀?你们可知道,当年我们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别说米饭了,能吃上树叶都不错了。过草地时,一根旧皮带,放到锅里煮熟了,大家互相让着吃。为了战士们能够胜利走出草地,我们团长把自己的干粮拿出来分给伤病员吃,而他自己却瞒着大家去找茅草根吃。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军队的优良传统,我们啥时候都不能丢掉呀!”一席话说得大家默默无言、连连点头。从那以后,我们的剩饭桶里很少有人倒剩饭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穿的白褂子不小心让墙上的钉子挂了个大口子。他看到后,马上招呼他老伴刘国珍说:“小刘的衣服挂烂了,你给他缝缝。”我不好意思地说:“算了,我不要了,我有还两件。”罗文志说:“那怎么行呢!好好的衣服怎能不要呢?你看我的衣服,不也有补丁吗?”我一看,哎呀,他的上衣领子和裤子就有两处补丁。他老伴刘国珍很快找来针线,一针针把我的衣服给缝好了。
有一天上午,罗文志把他的书报都送到我手里说:“我今天要住院去了,我看你爱学习,这些对你有用。我那里还有一部分,等我出院了,我全都给你留下。”我点点头说:“好,谢谢老首长。”双手接过罗文志送给我的书报,望着他远去的身影,我两眼湿润,发自内心地祝愿他早点出院回来。可是,我始料不及的是,这竟是一次诀别。不久,老红军罗文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了。消息传到招待所,回想起罗文志和我们在一起的情景,我们都不能接受这个不幸的坏消息。
罗文志的追悼会要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按照有关规定,凡是老红军的追悼会,总部各部门都要派代表参加。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里,站满了前来悼念老红军罗文志的干部战士。这些人当中,有开国将军,也有年轻战士,其中还有原中央军委顾问,当年跟着毛委员上井冈山的开国上将陈士榘,也来为他的老战友做最后的送行。
不几天,刘国珍一家要离开北京去西安了,我特地去北京站为老人家送别。在站台上,我看到刘国珍抱着丈夫的骨灰,慢慢地朝着列车车厢走去。此情此景,我百感交集,心情沉重地向刘国珍道别,向着渐渐开动的列车行注目礼。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的生活和几十年前相比好多了,但是,老首长给我们讲述的当年红军长征中的艰苦故事,我却永远没有忘记。每当我看到那些白花花的米饭被人倒掉的时候,我就想起罗文志给我们讲的长征时红军过草地的艰苦故事;每当我看到那些好好的衣服被人扔进垃圾桶的时候,我就心疼,就想起刘国珍帮我缝衣服的动人情景。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巍巍丰碑,无论我们的生活怎样千变万化,长征精神、中国工农红军的艰苦历程,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