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11月3日 星期
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引发网络热议
家长和老师 你们怎么看


日前,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发表了一篇题为《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的文章,称里面有些观念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立刻引发了社会上关于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的讨论,各路专家、网友纷纷亮出针锋相对的观点,各说其理。

市民对此持有怎样的观点?在孩子的成长和阅读道路上,四大名著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家长和老师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在新华书店阅读儿童版《三国演义》。

走进各大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最为惹眼的恐怕要数各种版本的四大名著了。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杨 旭

支持方: 让孩子感受名著的魅力

秦春华称,《水浒传》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性未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三国演义》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其隐含意义极为深远宏阔,远非孩子所能理解。《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世所公认。对于孩子来说,里面的观念要么不理解,要么理解了就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39岁的市民吴广利告诉记者:“我们不是提倡继承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吗?如果四大名著都不适合孩子阅读,那么同样不易理解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就适合孩子阅读吗?《聊斋志异》里都是怪力乱神适合孩子阅读吗?要这样说,孩子们就不要读古典名著了,还谈什么继承传统文化?”

除了文化上的意义,也有不少成年人看到的是四大名著独具魅力的文学价值,认为对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很有帮助。市民李春晓是一名初中学生的母亲,她自己爱读四大名著,也乐于让孩子阅读。“古代汉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传情达意妙趣横生。小孩子正处于对语感的培养阶段,接受一些古代汉语的熏陶很有必要。但是对于孩子而言,类似《古文观止》这样的文言文比较枯燥难懂,而四大名著文白参半,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易被孩子接受。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就读过《西游记》和《水浒传》,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在我的指导和鼓励下也读得津津有味。”李春晓说。

四大名著能够经久不衰,自有其文化价值和文学魅力,这一点秦春华也没有否认,但是这些价值和魅力能否转化为孩子们的精神营养?记者采访了十余名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读过四大名著的儿童版、青少年版等版本,或多或少读过原著的孩子大约占一半,其中《西游记》的人气最高。

14岁的龚玮玮完整地读过《西游记》原著,她说:“我在《西游记》中读到了许多电视剧里没有演过的故事,比如唐太宗游地府,里面就提到了门神的来历。我的朋友看《大圣归来》的时候不知道江流儿是谁,我就告诉他们原著里写了,就是唐僧。”

反对方:成人的世界孩子难理解

尽管没有人对四大名著的地位和价值产生怀疑,但是采访中不少支持秦春华观点的市民认为,有不止一种理由可以作为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的依据,其中最大的担心是认为四大名著中的一些内容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市民王文莉同样是一名小学生的母亲,她阅读过《红楼梦》和《西游记》原著,她说:“这两本书是我在工作以后读的,其中的一些情节我现在都记忆犹新,更不敢让孩子阅读。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设局治贾瑞的故事,还有薛蟠说的那些污言秽语,做的那些蠢事,成年人能够明辨其中的是非,但孩子看了,他不懂就要问,挡不住孩子好奇的天性啊。就算是《西游记》也不是完全适合孩子阅读,我记得在妖怪把唐僧变成老虎那个故事中,妖怪和被劫走的公主生了两个孩子,但后来两个孩子被八戒和沙僧从云头掼下来,摔成了肉饼,这样的情节对于孩子来说会不会太恐怖了?”

张继的儿子今年11岁。他认为,尤其对于男孩子,阅读四大名著的部分内容,的确要慎重。比如《水浒传》打斗的,暴力倾向比较多,建议孩子不要看,还有《三国演义》的话目前对孩子意义不大,它太深了,看简单的话又看不懂,看深的话人的思想变得复杂。

他认为,四大名著确实文笔不错,但对孩子来说,挺不容易树立正向价值观的。能往后放,还是往后放一放吧。对6岁到12岁孩子来说,可以看一些片段。但整体来说,尤其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很多价值观对孩子来说,确实有些问题。

在不支持孩子阅读四大名著的声音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大名著虽好,但让孩子囫囵吞枣地阅读是在浪费精力。52岁的市民刘平涛说:“阅读是要付出时间成本的,让一个小学生读四大名著,收获的东西恐怕得不偿失。当然不排除有些孩子基础好,像《三国演义》这样偏文言的也能流畅阅读,但对于大多数的孩子而言,恐怕也就是一知半解。我想四大名著作者的本意也是写给成年人看的,让一个孩子去阅读,会不会有点急功近利的感觉?”

培养阅读不能拔苗助长

诚然,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孩子选择四大名著的原因,家长的意愿多于本人的兴趣。甚至有一些家长自身对四大名著就不甚了解,却把它列为孩子的“必读”书目,其实有些追求名著之“名”,而忽略了获取知识之“实”。

最好的阅读,应当是兴趣使然,家长所应做的,是培养和鼓励这种兴趣,而不是把阅读指标化、考量化。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选择能够接受的读物,否则起点过高,只能是拔苗助长。漯河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的宋苗苗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很少向小学生推荐四大名著的原著,倒不很担心里面的那些尔虞我诈,因为那些现象在现代社会也是存在的,而是担心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些达不到。当然,有阅读积累的高年级学生看也不是不可以,但我们主要还是根据年龄推荐绘本和儿童文学,比如沈石溪、曹文轩的作品。”

市民许善友的孩子现在读初中一年级,他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家里也购买了四大名著。“我打听过别的家长,发现许多孩子都读过四大名著。作为家长,我不想让孩子在这方面落后,所以也买过一些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国内外名著。孩子愿意阅读哪些,能够接受多少,我没有做过要求。”许善友说。

家长关心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无可非议,尊重孩子的意愿也是合乎情理的选择,但在从事了17年教育工作的召陵区实验中学庞灵艳老师看来,家长更应该跟进孩子的阅读过程和体验,而不是简单地为孩子购买书籍。“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来说,阅读这些书籍还是需要家长的陪伴和指导,否则理解起来确有难度。对于有一定阅读积累的初中生,就可以适当地广泛涉猎一些文学、历史、哲思类的作品,比如《城南旧事》《朝花夕拾》《莎士比亚全集》等。”对于名著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庞灵艳说,“我们不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真空的社会,况且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更应该担心孩子从网络中获取那些信息。”

亲近名著也有不同方式

那么,是不是大多数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就没有机会接触四大名著了呢?也不尽然。庞灵艳老师介绍,在初中课本里,就节选了《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不但更适合孩子们阅读,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原著的精华,加上老师的介绍和讲解,可以使孩子对原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此外,许多家长会选择让孩子阅读四大名著的简易版,让孩子从简单的阅读中认识名著。记者在市新华书店购书中心看到,四大名著的儿童版、少儿版、学生版均有销售,不仅规避了色情、暴力的内容,而且语言更白化。“就拿我来说,《红楼梦》已经读了很多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可见其之经典。”漯河实验小学的陈艳老师说,“孩子即使只读儿童版、少儿版,读的次数多了,也会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有帮助。”

其实,即使不读原著,四大名著也早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扎根于孩子们的童年。33岁的市民刘献志说:“我小时候就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但是通过连环画、评书、影视剧等方式,照样认识了孙悟空、鲁智深等英雄人物,被关公、诸葛亮的忠义感动,虽然没有阅读原著那么实在,但也有不少收获。现在的小孩子还有动画片、游戏,渠道更多了,想不接触四大名著都难。”

至此,一场由四大名著引发的争议似乎已经亮明了各方的观点,但最后,争议的焦点还是落到了关于孩子的阅读教育上。对此,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陈静老师说:“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所有经典书籍,其实都没有所谓的适合与否。真正的判断标准,不是年龄上的限制,而是阅读者是否喜欢与接受。与其告诉或者限制孩子读什么书,不如教会他们如何读书,并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有教无类’,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权利,让他们有自我决定的权利与空间,素质教育才有可靠的基础。”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