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下旬,发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猎杀候鸟案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后,当地政府发布消息称,已累计发现小天鹅和绿头鸭死体共259只,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调查认定该案系人为偷猎投药所致。
无独有偶,今年3月,黑龙江省宝清东升自然保护区外围区域发现23只候鸟疑似遭投毒死亡。此前,津冀交界处还发现万米捕鸟网,导致许多途经此地的候鸟被猎杀。
近期接连曝出迁徙中的候鸟遭不法之徒的捕杀,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国家明令禁止,偷猎滥捕行却屡禁不止?
对此,国家林业局10月18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40天的“清网行动”。随后,国家林业局、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11月初联合下发紧急通知,严厉打击乱捕滥猎滥食和非法经营候鸟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
屡禁不止的背后“黑手”
候鸟迁徙季节性强,多数候鸟迁徙时间和路线都相对固定,这给非法捕猎者以可乘之机。虽然不少地方都在加大执法力度,但野生候鸟交易背后的巨大利益仍驱使一只只“黑手”伸向它们。
“非法买卖源于市场需求,各地的农贸市场、花鸟市场、城乡接合部的野味餐厅等都成为偷猎行为背后的巨大经济载体。”河北唐山的护鸟人田志伟对记者说,像猎杀的大雁、野鸭、天鹅等鸟类大部分被端上餐桌,而一些像猛禽类鸟类会被做成标本。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这些猖獗的猎捕候鸟行为背后,存在着非法销售、运输、滥食野生动物的巨大黑色利益链,高额的利润让很多人铤而走险。
保护候鸟需多方合作
有业内人士表示,保护候鸟既需要依靠强化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规,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强化执法力度打击偷猎行为,地方政府需提高警觉,并加强对候鸟等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让候鸟飞公益基金的项目负责人祁玉婷说,“如当前对市场上售卖野生动物的处罚较轻,违法成本太低,使得很多商贩肆无忌惮地从事这个行业。”
她还认为,打击偷猎行为还需要公众和志愿者的参与,对违法行为进行蹲点发现、举报、拍摄。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要选择去野味餐厅,不要去鸟市购买这些珍贵鸟类,是逐步降低这个市场需求利益链的关键。
采访中,一些爱鸟人士说,只有多方协同齐抓共管,形成共同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及非法交易的氛围,才能有效维护候鸟等野生动物的种群安全,让候鸟的迁徙之路不再“危机四伏”。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