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图书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人喜欢传统的纸质图书,觉得捧在手上比较有读书的感觉;也有人认为,电子图书的问世也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与快捷。还有人认为,只要是一本好书,能学习到有用的内容,无论是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都可以。那么,我市图书阅览市场的现状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文/图 本报记者 王艳彬
实 习 生 刘 一
阅读纸质书者大多为老年人
11月4日上午,记者来市图书馆,从门前停的汽车、自行车和电动车就可以看出来,这里的人气很高。虽然是上班日,依然有不少市民在市图书馆里看书。记者数了数,有29名读者正在埋头读书。还有的拿着照相机认真地把一些优美的文章拍下来。家住铁路东,今年60多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退休了在家也没什么事,所以就来看看书。比较喜欢看养生类的书籍,或者是文学类的。以前市图书馆在双汇广场附近的时候,我就经常去看,现在虽然搬到了市体育场这边,但是我依然坚持来看书。”
“从2013年搬到市体育场来,现在已经有7000多人办理借阅卡。”市图书馆副馆长马玲告诉记者,“据我们观察,周一到周五来看书的群体大多是老年人,或者是空闲时间比较多的人群。因为中青年人上班比较忙,他们会选择下班来借书,因此我们会根据读者的情况,夏季下班时间延长半个小时,方便他们来借书。周六周日人就比较多了,基本上座无虚席,有的学生和家长干脆席地而坐。更别说寒暑假,基本上开门前半个小时,就有很多读者陆续排队等待了。”马玲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市图书馆,一起进行其乐融融的亲子阅读。
“近几年来,阅读人群不断增长。无论刮风下雨,都会有很多人来看书。”市新华书店也设立了阅读区域,市新华书店马路街购书中心部经理邓杰告诉记者,“到了周末或寒暑假,场面更是火爆。如今的阅览区已经太小了,很多市民来后根本没有位置,显得很拥挤。因此,我们准备在市区长江路上建一个大一点的阅览室,一层大概有一万平方米左右,估计明年开始动工了。”邓杰说,“不仅如此,我们专门为幼儿设有绘本区,如今也是非常火爆,家长很愿意带着孩子来看书。”记者随意翻看了几本绘本,绚丽多彩的页面,3D的设计,很是吸引眼球。
经典类图书销量最好
“纸质图书市场前景还是很好的,我很有信心。”邓杰告诉记者,“现在纸质图书的销量还是很可观。比如,文学类的李佩甫的《生命册》、龙应台《目送》,基本上供不应求,很多书还需要提前几个月去预定才能抢到。”《史蒂夫·乔布斯传》的问世,带动了人物传记这一类别图书的异军突起。人物传记类图书出现出版热潮,从娱乐明星到商业人物,各个领域的榜样故事成为读者竞相关注的热点。还有青春类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张艾嘉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今年9月,根据作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改编的电影上映,目前已经累计收获了7.6亿元票房。把纸质图书搬到荧屏上,很多人愿意把书买回去细细品味。
记者了解到,从市民购买的图书类型来看,文学类、少儿读物、经典著作、文艺教育和语言文字是受热捧的前五类图书,占比分别为13%、13%、23%、18%和5%。文学小说类图书为各年龄段人群所喜爱,青少年占65%~70%,成年人占35%~30%。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的助力下,时政类图书也深受居民关注。据市新华书店调查数据显示,接触过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80周年主题出版物的人群中,公务员群体、行政事业单位群体有所增加。
温暖治愈系及心理励志类的书籍也十分受热捧,影视剧的同名原著作品也是粉丝的关注点之一。如今,碎片化阅读习惯导致短篇合集成为大量“90后”“00后”的阅读首选。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交通路的博爱书店,一个地处繁华热闹的市中心,却又是一个闹中取静的理想谷。琳琅满目的书籍装满每个架子,励志教育类、生活休闲艺术类,不一样的书籍分布明确,让看书的人一目了然。书店空间并不是很大,让人身处其中,倍感温馨舒适。经理王红玲告诉记者:“我们的店已经开了20年,由于旁边有一所中学,因此校园文学类和励志教育占很大的比例,还有一些辅导书、工具书相对比较火爆。”记者正在采访时,两名初中女生说笑着走进了书店,径直走到了励志教育的区域。“我们经常来买书,我最近想要买《边城》,但是店里还没有进回来,我们就来看看其他书,《小小姐》系列的书也特别受大家的喜欢。”
市场
现场
电子书和纸质书各有特点
“我比较喜欢读书,一放假基本上就泡在图书馆里,有些书爸妈会给我买,我特别喜欢看科幻类小说《三体》,但是爸妈觉得是课外书就不给我买,我自己也没钱。”今年上初一的张磊告诉记者。说起图书价格,学生家长张艳也有话说:“现在的书还是不便宜的,基本上一本都是30多元。现在都比较提倡看书,我们也特别愿意给孩子买书看,但是一些课外书都成套,基本上都是好几本。有时我觉得这些青春类、科幻类的书对孩子学习没多大帮助,加上价格比较贵,就会选择不买。”
“我还是比较喜欢纸质图书,我觉得电子图书对眼睛不好。其次,纸质图书买回家之后,很有收藏价值,看过之后放一段时间,想起来还是可以回味一下。而电子图书就没这个感觉,并且之前有几次发现电子版存在删减的情况。”市民陈先生说。
成年人选择阅读的途径很广,但对于孩子来说,阅读纸质图书不仅能培养孩子正确的阅读习惯,还能尽可能地保护孩子的视力及正确看书姿势。加上各年龄层的在校学生,有的学校设置读书积分的规定,因此纸质市场依然火爆。
如今,在公交车上、出租车上、甚至是马路边,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人们低头专心致志盯着手机,看朋友圈里分享的热门文章、还有一些知识性强的微博,或是让人感同身受的疯狂吐槽,轻易就让人们的视线落在了手机上。“现在读书很方便的,手机上下载一个读书APP,很多书免费可以看,我都是在手机上看的。”张军告诉记者。伴随数字出版业的迅猛发展,电子阅读器逐渐进入读者视野。
“看纸质书太麻烦,没有手机方便。”王博皓在手机上装了几个阅读客户端,他告诉记者,很多客户端都与一些大型电商或文学网站合作,后面有强大的文本资源,打开手机可随时随地查找、下载、购买、阅读。而购买电子书比纸质书便宜,也成为王博皓长期选择电子阅读的重要原因。凭借“信息海量、互动性强、全球同步”等优势,电子阅读渐渐被年轻人选择为最佳阅读方式。
“一些电子图书善于运用标题党,使得文章有了华丽的外表。” 市民蔡峰说,“这类文章简单直白、易于消化。”但他坦言,就算自己在手机上看了一篇不下2万字的文章,留下的印象仍然只是浮动在记忆表层,难以深入。他坦言,他也知道应该从中提取知识要点,但相比纸质阅读,印象远远没那么深刻。
二者彼此融合,互为支撑
“书本几乎成为我生活的必备。”43岁的刘辉告诉记者。今年28岁的陈先生不好意思地说:“现在很少看书了,基本上是刷一下微博、朋友圈之类的,或者是看别人解读分析内容。”随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名市民,采访中,两位市民表示始终坚持传统,“看纸质书才叫阅读,这样看书才有感觉。”“现在电子图书虽然方便,但是内容多且杂,甚至有些内容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是纸质书比较让人放心。”被采访的家长许巍担心地说。有两位市民表示正在看电子书,有一位市民表示什么书都不看。有五位市民一致认为:“两种方式都能接受,更关注书的内容。其实,阅读是一种行为,纸质书或是电子书只是载体不同,只要读到有用的内容就好。”
因此,无论电子书还是纸质图书,都只是内容的载体。他们之间在实质上没有任何不同,只是承载的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传统阅读的习惯与现代阅读的习惯不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个市场。其实,两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互惠互利的。电子图书出现,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对传统图书有极大的冲击,也造成了极大的竞争。
河南人民出版社漯河分社负责人李胜告诉记者,随着信息量的増大以及载体的增多,人们会更谨慎地选择阅读产品,这就迫使纸质图书出版社也更慎重地挑选有价值的图书进行出版。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传统图书的更新。例如,使用触感好的图书材质、快捷的印刷、引人入胜的内容,精美的包装等等。他分析称,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将会长期共处,他们是互补,也是一种促进。持续并存,持续发展,但是谁也替代不了谁。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之间不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是彼此融合、互为支撑,两者各有所长、缺一不可。
前景
观点
“视点”版深度挖掘、分析、您所关注的社会现象、舆论热点、政策法规等各类新闻。您关注哪些事情?想要深入了解什么现象?请与我们联系吧!
QQ:276339389
电话:158395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