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
“给钱就开锁,也不问问是不是业主”,“新房没装修没入住,却直接被人换了锁芯”,“到底有没有公安备案,老百姓不知如何查”……连日来,记者不断接到市民吐槽开锁行业乱象,记者随机致电10家开锁公司,均未主动要求提供身份证明。(《大河报》)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开锁者是“正规军”还是“游击队”都问题不大,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是把门打开。但是,将公共安全维系于身份不明的“开锁游击队”身上,无疑是一件令人感到不安的事——管理缺位的市场越繁荣,越是令人心生忧虑。生意之外,难道开锁行业就百无禁忌了吗?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早在2007年,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曾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开锁经营单位经营行为和加强开锁行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基层民警对辖区内开锁从业人员情况有所掌握。现实情况是,由于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开锁行业不备案、违规经营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显而易见,要想堵住其中管理漏洞,首先就需要公安、工商等部门积极履行职责,为公共安全把好“头道关”。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开锁公司必须先到公安机关备案,然后才能申请营业执照。在做好从严审核的同时,相关部门有必要改变以往“坐等”审核的局面,针对各类开锁企业主动出击查验资格证,以此来杜绝无证经营者浑水摸鱼。
针对开锁行业乱象,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管理者,那就是物业管理部门。现实生活中,不少开锁公司人员随意出入各类居民小区,即使急于开门的求助者无暇顾及开锁者的资质问题,作为小区的管理者和维护者,物业公司却不得不查。实际上,如果物业公司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对开锁者查明身份、验证资质,并要求只有在物业人员的陪同下才能开锁,鱼目混珠的“开锁游击队”将大大减少,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将更有保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开锁游击队”泛滥不仅是出于利益的诱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入行门槛低。互联网上,各类开锁贴吧、论坛不胜枚举,其中遍布经验交流、业务培训之类内容,甚至不乏一些传授开锁技巧的视频资料。除此之外,各种开锁专业工具也很容易就能在网上买到,更有甚者,某些发布所谓“开锁教学资料”的人,本身就是为下一步兜售开锁工具做铺垫。技术易学、工具好买,当开锁成为一种零门槛、低投入的职业之时,行业秩序不免在鱼龙混杂中陷入混乱。由是观之,在针对开锁企业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建立健全准入机制同样不可或缺,由此必然涉及对各类开锁技能和专业工具加强管理。
提起开锁行业的混乱,人们很容易想到尽快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其实,在加紧制订专项法规之前,职能部门依然可以有很多工作去做,事关公共利益和人身安全,规范开锁行业不应仰仗行业自律,理应通过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为其加上一把“安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