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
“关注我市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系列报道之五
文化惠民演出 很合观众口味

11月8日,源汇区大刘镇皇玉村村民欣赏漯河市豫剧团带来的“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活动。
11月19日,漯河市杂技团“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活动在召陵区翟庄街道办事处冯庄村举行,为村民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6月1日,市民在市人民会堂欣赏“中原文化大舞台”其中的一场——人偶童话剧《披着羊皮的狼》。图为演出结束后,不少市民走上舞台拍照留念。

11月19日,在召陵区翟庄街道办事处冯庄村,村民们扶老携幼,观看一场杂技演出。舞台上,身怀绝技的演员们轮番出场,转花盘、柔术、蹬伞、晃管、吊环、变脸等节目竞相登台。每一个节目都经过了精心的编排,有的展现出演员们灵活矫健的身段,有的则以惊险刺激为看点。演员们演得全神贯注,观众们看得十分过瘾。每一个节目结束后,台下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原来,这是市杂技团走进该村的一次演出,类似这种演出,市杂技团今年已经演了100多场。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该团业务部部长张小伟。他说:“我们建团到现在30多年了,走遍了国内外很多地方,以前却很少在漯河本地演出。现在我们响应文化惠民政策,回到家乡,为父老乡亲们演出,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今年我们在市区、舞阳、临颍演了100多场,每到一个地方,都被要求增加场次,这说明群众对我们的演出是喜闻乐见的。”

提起市杂技团,一些市民可能不大熟悉,它其实早已蜚声国际。1988年,该团便以杂技《三人钻桶》赢得了在法国举办的“世界明日和未来杂技艺术节”金奖,并以此被列入《中国杂技大事记》。然而,能在本地受到如此欢迎,确实让张小伟有些喜出望外。在走进校园的演出中,学生们看完表演围着演员们要签名,仿佛遇到了偶像明星,这种礼遇,团员们原来想都没想过。“这说明市民对于文化演出的需求和接纳度越来越高,我们要做的,就是扎实练功,推出更多的精彩演出,以回馈市民朋友的厚爱。”张小伟说。

对于演员们奉献的这一台精彩演出,冯庄村村民们一致赞不绝口。村民万贤民说:“演得真不错,我是带着小孙子来的,他第一次看到这么精彩的杂技,看得可开心了。”村民万卫宾也表示:“这场演出让我大开眼界。在家门口这么近距离地观看这样精彩的演出还是第一次,希望以后还能多一些这样的活动。”

A

政府大力主导 赢得广泛赞誉

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演出,为群众带来了近在眼前的精神享受,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主导。其中,“中原文化大舞台”活动的持续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原文化大舞台”活动是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明办等6部门为推动文化精品普及工程,实现文化惠民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精选获奖剧目,以舞台剧演出和电影放映的形式组织开展。从去年到现在,我市“中原文化大舞台”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推出低票价舞台演出及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已成为我市精品的舞台,惠民的舞台。

为了把“中原文化大舞台”办好,市人民会堂、漯河大剧院为演出的接洽、配合、售票、观众引导、秩序维护及氛围营造等工作付出了不懈努力。市豫剧团、杂技团苦练内功,精益求精做好外出演出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市文艺院团的良好形象。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活动的真正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和文化育民,市直各媒体、网站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及时发布演出放映活动信息预告,及时报道活动的新进展、新成效。

围绕“中原文化大舞台”,我市专门制作了公益宣传片在各媒体播放,印制2万多份宣传页深入社区张贴、发放,尤其在今年开办了微信平台,创新购票形式。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共安排演出37场,目前已完成33场。其中10月底的人偶童话剧连演4场,11月初的《太极传奇》一场不够,临时加演一场。

剧场之外,群众文化活动以更为广泛的受众为基础,开创出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的局面。去年以来,我市开展“幸福漯河”系列活动,开展了“幸福漯河”健康舞、“幸福漯河”春满园、“幸福漯河”梨园情、“百姓大舞台”“百姓宣讲直通车”“唱响漯河”“高雅艺术进校园”“舞台艺术送农民”“书法绘画展”、“青少年舞蹈大赛”、“钢琴周”、“超级宝贝秀”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400余场,大型主题演出60余场,参与、观看演出的群众达150万人(次)。

B

优秀团体演出 群众反响热烈

文化演出的效果怎么样?观众最有资格说。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演出团体必须拿出精彩的节目。在我市,说起优秀的演出团体,就不得不提深受群众喜爱的市豫剧团了。

豫剧作为知名的戏曲剧种,在中原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河南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豫剧传统中,以征战戏、袍带戏为主,形成了以文武大戏为欣赏的观众群体。市豫剧团在长期发展中,注重行当齐全,特别重视征战戏、武打戏的剧目生产,打造出省内知名的文武大戏品牌,俘获了一批批忠实的观众。

剧团团长宋德甲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团不断发展壮大,现有人员80余人。为了配合政府的文化惠民活动,现在我们几乎每天都有演出,足迹遍布城市和乡村,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观众爱看武戏,我们就积极配合,努力满足观众的要求,我们的武戏目前在全省也是佼佼者。”

为了让演出的剧目符合农村观众的审美需求,市豫剧团打造了一场场具有自己特色的经典剧目。为了更加贴近群众,是豫剧团结合自身优势,把剧团定位为“专为乡村百姓卖劲演出的市级剧团”,打造出一场场既符合观众口味,又能展现本团特色的剧目:如《五世请缨》《清风亭》《蝴蝶杯》《大祭桩》《三娘教子》等广为流行的经典剧目,以及《樊梨花》《战洪州》《韩信拜帅》《巾帼雄风》《黄鹤楼》等文武并重的征战大戏。

除了豫剧团,文化演出的队伍中也不乏志愿者的身影。记者了解到,市舞蹈协会、市音乐协会都组织了文艺志愿者服务队,他们走进农村、社区、企业、校园,用自己的才华为文化演出锦上添花。

为使文艺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后继有人,我市还策划实施了人才培养计划,每年至少组织一至两期青年文艺骨干培训班,培养和选拔业务精干、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相信随着优秀的演出团体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我市的文化演出质量和场次一定能够迎来新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C

近年来,我市文化演出事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探索、通力协作下,各文艺院团、文艺志愿者团队精心排练、倾力演出,为广大群众奉献一场场高水平、低门槛的文化盛宴,使文化艺术之风吹遍了城区、乡镇,吹进了街道、村头。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见习记者 陈金旭

提升文化实力 还应培育市场

一系列的文化演出,受惠的是群众,买单的是政府。记者了解到,为使文化的福利惠及广大群众,我市的文化演出很多都是免费的,还有一些实行1元、3元、5元的阶梯惠民票价。对此,广大市民拍手称快。不过,从提升地区文化实力的长远角度看,文化演出市场化依然是难以避免的选择,培养市民文化消费理念依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记者分别以中老年、青年市民为对象进行了分组采访,发现他们对市场化文化演出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

58岁的市民叶荣花是一名退休职工,也是低票价舞台演出的受益者,但她却并不准备花更多的钱去看一场类似的演出。她对记者说:“演出确实很精彩,但如果让我花几十元、上百元去看,我想是不会去的。因为这不是生活必需品,不如花同样的钱买件衣服,然后坐在家看电视更实在。”

叶荣花的观点代表了大部分中老年市民的看法,他们本着实用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演出产品可以通过电视、网络获得,没必要为此付出过高的经济成本。而大多数受访青年人认为,我市现有的文化演出内容还不足以对他们产生绝对的吸引力。

30岁的市民董云飞告诉记者:“我市的文化演出感觉上偏重于传统艺术,这虽然是好事,但我更希望能看一些贴近年轻人喜好的东西。比如,我在郑州等城市看过交响音乐会,看过陈奕迅的演唱会,还看过开心麻花的舞台剧。这些演出票价便宜的几十元,贵的几百元,但我看得很过瘾。如果咱漯河也能多一些这样的演出可供选择就好了。”

从市民的态度可以看出,尽管文化演出已经越来越走进我市百姓的生活,但一方面,市民的文化消费观念还有待继续培养,市场化运作的群众基础还不够广泛;另一方面,作为文化消费主力军的青年群体,能够吸引他们的文化产品还不够丰富。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大力培养文化演出的市场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演出团体,最终形成供需之间的积极互动。

D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