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博览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12月6日 星期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
三次入宫三次失窃流落民间,直至1950年在一博物馆仓库被发现

中国画里,哪一幅最有名?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就是《清明上河图》!围绕《清明上河图》的各种再创作几乎每天每时都在发生。而作为创作源头的真迹《清明上河图》,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

“没有错,就是它!”

1950年8月的一天,位于沈阳市中心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于1959年改名)的仓库里,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化处研究室研究员杨仁恺,像往常一样进行他的工作。

这天,杨仁恺的面前摆着三个画轴,收集它们的工作人员用文字注明,它们都叫《清明上河图》。

这毫不奇怪,正像我们前面所说,中国的《清明上河图》太多了,杨仁恺见这类东西也见得多了。

打开第一幅,一看就是低劣的赝品。

打开第二幅,杨仁恺内心兴奋起来,有点血液上冲的感觉,“一看就是好东西”。杨仁恺凭借丰富的书画鉴定经验,认为这是明代的作品,品质相当好,有可能是明代大画家仇英的真迹!

第三幅,还会有惊喜吗?画面徐徐摊开,杨仁恺突然“背脊感到一阵凉意”,他不由得大叫一声“就是这个!”

各个时代的中国绘画具备了各自特色,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偏好的笔法和颜色。杨仁恺一眼看出,这是宋代的绘画。直觉告诉他,这很可能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

当然,判断《清明上河图》真迹,绝不是一个人的直觉那么简单,要经过很多专家的大量考证、论辩。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我们就只把结论告诉读者吧。

如果非要钻牛角尖,大约还不能百分之百地说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的源头真迹,但是专家们已经获得一致意见了,“没有错,就是它!”

杨仁恺那一天的工作也因此名留青史。

为什么会在这里?

知道一点近代史的人都清楚,1912年清政府倒台,中华民国政府为了避免增加情势的混乱,允许末代皇帝溥仪留在紫禁城宫内。

旧宫廷的费用开销相当大,溥仪采用了和很多破落子弟相同的办法,就是“变卖家产”。

溥仪用“恩赐”的名义,把宫中的很多珍贵文物交给弟弟溥杰,偷偷地一点一点拿到市面上卖。依据后来发现的《恩赏目录》,至少有一千件以上唐代到清代的贵重字画由溥杰运出去。目录中也包括数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直到1950年,《清明上河图》真迹才进入杨仁恺的视野。

其实,这只是这幅《清明上河图》在它诞生后的900多年间,经历的一次劫难。

第一次入宫和遭劫

在现存的这幅《清明上河图》题跋当中,能见到最早的是金代人张著的题跋,这样写道: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按:今山东省一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这是关于这幅画唯一流传下来的作者介绍。从中可以了解到,张择端乃北宋翰林院的翰林。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大画家,然而中国第一名画的作者,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除了寥寥这几条文字,史书上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他的其他作品流传下来。

现在的人们,多半采信金人张著的第一手材料,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据说张择端把这幅画献给了当时的皇帝宋徽宗。据说宋徽宗用他著名的瘦金体,在画轴的开端上,写下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印上了双龙小印。

但遗憾的是,现存的这幅画中,并没有宋徽宗的题名和印记。

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直抵汴京。金兵破城以后,把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以及各种文物等全部掳掠而走,史称 “靖康之变”。《清明上河图》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运到了金的首都燕京(现在的北京)。

不过金朝统治者对这幅画卷兴趣不大,它第一次流落到了民间,并被官阶不很高的张著占有过,留下了这幅画上的第一段题跋。

第二次入宫后被调包

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

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上了它,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使了个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位贵官。这位贵官负责保管这幅画的家臣,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几经周折被寓居北京的江西泰和人杨准以重金买了下来。

杨准得到《清明上河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杨准第二年在家乡,就把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里被偷盗出来的细节,就这样清晰地被记载了下来。

元朝很快灭亡了,天子换了,而这幅《清明上河图》仍然在民间流传着。

被大奸臣严嵩惦记上了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兵部尚书陆完的手里。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彪,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往来两三个月,看了10余次以后,凭着记在心中的印象,竟也临摹出一幅有一定水平的《清明上河图》。

当时专权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为了巴结他,就花费五百两白银从王彪手中购得这件仿品,当做真品献给严嵩。心中大悦的严嵩开席宴客,并向宾客展示《清明上河图》。但是装裱匠却在宾客面前爆料说这幅是赝品,泼水在图画上,洗掉伪装古色的药剂。

王忬本意是要巴结人,谁知却得罪了人。后来王忬因为打仗战败而被处死,不知是否也和这段与严嵩的过节有关。

此时,画已被陆完的儿子卖至昆山顾鼎臣家,但严嵩终于还是顺着这个线索,如愿从顾鼎臣那里索来了真画。

第三次入宫和再失窃

隆庆皇帝时,严嵩父子失势,家产被查抄。《清明上河图》再一次被收入了皇宫。

现存的《清明上河图》中,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陆完题跋后,紧接着就是明万历六年(1578年)太监冯保的题跋。

然而,太监冯保是如何得到这幅珍品的呢?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冯保获得此画并题跋,一定是来自于他的偷窃!

冯保后来也因作恶太多,被皇帝查抄了家产。但是,在查抄的冯保家产中,并没有《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二百多年后,这幅《清明上河图》浮出水面,再次出现题跋,已是清朝乾隆时的进士陆费墀所题。很快,这幅画被曾任湖广总督的毕沅购得。然而,此画给许多人带来的厄运再次降临到毕沅头上,毕沅死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最后一次被收入皇宫,此时的皇帝是清朝的嘉庆皇帝。

再以后的故事,就是本文开头所讲的了。《北京日报》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陆完题跋。

延伸阅读

《清明上河图》是描写清明景象吗

看见画的名字,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这当然是一幅描绘清明时节景象的画卷。事实上,有很多专家学者也仍然肯定这样的看法。但一直以来,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疑问。从画面的内容上,很多地方与清明的节气不符。比如,孔宪易先生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了宋人生活习俗。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有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能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然不下雨,这当是御暑用的,清明节似无此必要。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大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上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疑问,因此有人提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可以指的是“清明坊”的地名,或者干脆就是“清明盛世”的意思。晚综

上海世博园区中国馆内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