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

千年古墓今犹在 寂寞空冢草萋萋

空冢郭镇前袁村南的大土丘,是唐王墓群中的一座。
盗墓留下的洞穴。
一座古墓内有青砖垒砌的洞穴。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漯河晚报》副刊微信公众号“人文沙澧”,阅读美文,感悟生活,了解文化漯河!

在源汇区,有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乡镇空冢郭镇。以前这里曾有连绵70多座古墓,民间有“七十二座唐王墓,拉拉扯扯到汴京”之说。据传说是春秋后期吴王阖闾的弟弟棠溪公夫概之墓,称为棠公墓,后来演化为棠王墓、唐王墓。近日,记者到这里进行采访。

□文/图 本报记者 潘丽亚 吴艳敏

村民讲述历史故事

据乾隆九年《郾城县志》载:“唐王冢(又曰棠溪王冢),县南二十里,连延七十余堆,地名空冢。”

走进空冢郭镇,村与村之间通有公路。在空冢郭镇前袁村,三五个村民坐在一起唠家常。得知记者的来意,不少村民围着记者说起了历史故事。

村民崔大爷笑着告诉记者:“村南头现在还有古墓。听老一辈的人说,以前这里有连绵70多座古墓,但是里面啥都没有了,谓之‘空冢’。据说明朝初年,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所以我们这儿才被叫作‘空冢郭’。”

当记者问:“那么,这些空冢是谁留下的呢?”

崔大爷告诉记者:“过去把墓称为冢子。这里的古墓留下的故事传说,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吴国说起。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是太伯。太伯和仲雍、季历都是上古周族的杰出领袖周太王的儿子。季历有个儿子叫姬昌。当时太伯和仲雍听说周太王想将王位通过季历传给姬昌后,就逃到荆蛮地区,断发文身,表示不当国君,愿将王位让给季历。季历之后,姬昌继位,为周文王。”崔大爷告诉记者,周武王克商后,将仲雍的后代分别分封于吴和虞。

据历史记载,在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等贤臣,大胜强大的楚国,一直攻入楚国国都。楚国大臣申包胥乞求秦国派出军队,打败了吴军,同时越国也乘机偷袭吴国。阖闾的弟弟夫概见状,逃回国内,自立为王。

阖闾闻讯,急忙回国,攻打夫概。夫概战败,逃往楚国。楚昭王借吴军回国之际回到国都,将夫概封在堂奚谷,称堂奚谷氏。夫概去世后,称其为棠溪公,他的墓被称为棠公墓,后来演化为棠王墓、唐王墓。

“由于这里坟墓众多,民间有‘七十二座唐王墓,拉拉扯扯到汴京’之说。”崔大爷告诉记者

记者查史料得知,这些墓不都是夫概的,从春秋到汉代的墓都有。

古墓上有不少盗墓痕迹

记者来到空冢郭镇前袁村南部,发现麦地里有一个大土丘。村民王大爷告诉记者:“这个土丘就是唐王墓中的一座。以前像这样的古墓非常多。古墓上有很多被盗墓的痕迹。现在很多古墓都因为耕种被夷成平地了。”

记者走进村民的麦地,发现在唐王墓的东面,有一个斜着往下的洞。“这就是当年盗墓人挖后留下的,据说里面的很多东西都被盗走了。”王大爷说。

记者从一个斜坡来到墓的顶端,发现顶部有一个直径约3米的大洞。王大爷说:“这个洞本来和下面那个洞的大小一样,经过风吹雨淋,坍塌下去了。”

随后,记者开车顺着107国道往南走,发现107国道东侧,村民的麦地里有一座座土丘,据介绍,这些都是唐王墓墓群。

在107国道路东的麦地里,记者发现两个墓离得比较近,走近其中一个,该墓的洞口有青砖垒砌的洞穴,便从洞穴里下去查看。里面的格局大致呈“王”字形,黑漆漆的,便没有再往里面走。

在走近这些墓群的时候,记者发现每个墓都有两个洞。“这些洞都是盗墓时留下的,上面打洞是为了使空气流通。如果只有一个洞的话,人在里面就会喘不过气来。所以,盗墓都是打两个洞。”王大爷说。

群众呼吁保护古墓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总共有72座墓,现在所剩不多了。虽然盗墓人把贵重的物件盗走了,但古墓里的格局,应该也值得研究。”村民李大爷说。

“因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唐王墓现在损毁严重。”李大爷告诉记者,每遇雨天,雨水就会顺着地势较低的墓道和洞开的墓室大门灌入墓室中,致使现在墓室中积水不断,淤泥厚积。加之墓冢封土曾被村民挖取,砖砌墓顶都露出来了,长年风刮日晒雨淋,让这些古墓面临消失的危险。他希望有关部门行动起来,保护好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墓。

“空冢郭就是因为这些冢子而得名的,有很多墓已经被夷为平地,所剩不多,应该受相关部门的保护。”李大爷说。

时光悠悠,唐王墓已历经1000多载风雨。对这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学术、工艺研究价值的地下文物,我们有责任保护好。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青春蓬勃,又古韵犹存。一座桥、一条街、一块墙、一棵树……这些斑驳的历史标记可能承载着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

本版征集展现漯河地域特色的文化线索,如文物古迹、历史人文、民间手工艺、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文化人物等。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线索,请告诉我们。

联系电话:13938039936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