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存107人


国家公祭仪式上,最前排的位置永远为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而留,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据统计,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存107人,平均年龄超过85岁。

大屠杀发生前,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有各自的生活,亲历悲剧后,他们和家族的轨迹发生了何种变化?他们的人生、人性受到了什么影响?人至暮年,他们最后的心愿是什么?

躲得过浩劫,敌不过岁月

11月7日11时53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钟去世,享年90岁;11月10日19时30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任静萍去世,享年94岁;11月12日凌晨4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宝珠去世,享年89岁……一周内三位幸存者撒手人寰。

“她走得很突然,之前没有任何预兆。”任静萍的家人说,就在去世前两周,老人作为“50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调查”的对象之一与专家进行了访谈,而这未完成的调查,今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20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登记。彼时,登记在册人数超过千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登记在册幸存者仅剩107位。

伤痛并未在胜利后戛然而止

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前,9岁的艾义英家境殷实,她的父亲思想开明,让她上学。南京城沦陷之际,他的父亲、叔叔、堂哥、姑父等7人都被日本人抓走。

“这就没有学可上了啊……”88岁的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会不时地这样念叨。战争不仅夺去了她的家人,更把她原本充满憧憬的人生击成了泡影。

伤痛不会在战争结束后戛然而止。大屠杀给王义隆留下的除了家破人亡,还有头上一条日本军刀留下的疤痕。93岁的老人说,他的余生都在被头痛折磨。

比肉体疼痛更难痊愈的是心伤。许多幸存者一辈子都没能走出亲人遇害的阴影,只要回忆触及那段过往,他们一下子就会号啕大哭。还有的幸存者一生阴郁孤僻,没有朋友,甚至对子女也是情感淡漠,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失明多年的幸存者张福智几年前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认不出身边的亲人,不记得已经吃过饭,但日军暴行在他模糊的意识中却异常清晰。他的女儿张寿云回忆说,一天夜里,已患病的老人突然大喊大叫,要求家人把自己藏到衣柜里,说是日本人来了……

国之难者的暮年心愿

“生命的逝去是不能用任何方式换回的,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生死相隔。南京大屠杀过去79年了,我会把国家遭受侵略的历史告诉我的后代,让更多人牢记历史,悼念逝者,谋求和平。”国家公祭日前夕,90岁的余昌祥携家人到哭墙前举行家祭。他的父亲余必福当年住在南京中华门外西街,惨遭日本兵杀害,尸体一直没有找到。

每年12月13日,幸存者常志强会独自一人回到亲人遇难的地方凭吊。当老人听到电视里传来79名青少年宣读《和平宣言》时,他热泪盈眶。

国弱则民辱,国强则民立。已至暮年的幸存者们,用个人与家族的命运昭示着这个真理。

二十多年前,日本小学教师松冈环第一次到南京调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噙着泪拉着她的手说:“日军当着我的面杀死了我的祖父母、父母,我永远忘不了。请你一定要把这个真相告诉日本的年轻人。”

为此,松冈环80多次往返于日本和南京,致力于用图片、影像、录音和文字,向日本民众传播南京大屠杀真相。13日,她又一次来到南京,在公祭仪式现场与熟悉的幸存老人一一拥抱握手。“但我很遗憾,他们想要的道歉至今没有来。”松冈环说。

“我已经87岁了,不知道自己还能等多久,但我一直在等,等待日本道歉的那一天。”幸存者夏淑琴说。


上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