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和孙子亲密无间,但是爷爷还是希望孩子的父母能多陪陪他。
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是夜空中一颗孤单的星。他们缺少父母之爱的温暖,却又渴望发出引人注目的光芒。他们闪烁的眼神有时候近在咫尺,有时又仿佛远隔光年。12月13日,在结束了对5岁李景浩的采访后,记者相信,夜空黑暗时,只要我们给予他们同样多的关爱,他们定会成为最璀璨的星星。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杨 旭
有一种懂事 令人心疼
李景浩今年上幼儿园大班。在他半岁的时候,父母分别去了广东和四川打工,把他留给了爷爷奶奶照顾,他是吃着奶粉长大的。
上幼儿园以后,爷爷李伟送给他了一个存钱罐,每次得到零花钱,他都郑重地把钱放进存钱罐中。放学时,大门口琳琅满目的小吃和玩具总是被孩子和家长们围得水泄不通,可他却从来没有要过一次。爷爷希望他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挑些喜欢的,可他却说,他要把钱省下来,以后上大学用。出去玩的时候,他从来不要饮料喝,他说回家喝白开水最健康。
在家里,他喜欢扫地、擦桌子,还学会了给年老体衰的太爷爷、太奶奶倒水、喂药。睡觉前,他给老人们捶背,还不忘检查房门有没有锁好。他会记得这个年纪的孩子们记不得的琐事,却不曾哭闹过爸爸妈妈的陪伴。
李景浩太懂事了,可正是这种懂事,让爷爷奶奶放心不下,他们宁可他像别的孩子一样会哭、会闹,会依赖大人的怀抱。“他比较内向,不爱表达。只有一次,他搂着我的脖子说,‘奶奶,奶奶,你要是我的妈妈就好了’。”童言无忌,却刺痛了奶奶马爱敏的心,“孩子平时不说,可是谁家的孩子不想妈妈。他但凡想要些别的,我们当爷爷奶奶的,就算再难也会满足孩子,可就是这一句话,让我也跟着流泪。”
隔代的教育 理浅情深
相比起身在偏远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言,李景浩是幸运的。他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城市校园教育,爷爷奶奶也能给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家庭教育。
“他小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给他讲故事。有时候我都熬不住了,越讲越乱,他还缠着要听。到了大一些的时候,我开始教他背唐诗。孩子非常聪明,一学就会,记住了许多唐诗,现在《弟子规》《三字经》都能背诵一些。”爷爷李伟说,他们给李景浩买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辅导他提前学习,但是再大一些的时候,他们就无能为力了。
当着记者和爷爷奶奶的面,李景浩背诵了一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诚然,相比起记者采访过的许多孩子,李景浩的这段才艺表演并不出众,但他背诵时那稚气却铿锵有力的声音,他面对记者时那清澈却并不自信的眼神却深深地打动了记者。此外,爷爷奶奶听着他背诵时那种骄傲和满足,仿佛已经看到了他长大成才的一幕。
李景浩也是幸运的,他的爷爷奶奶虽不比择邻三迁的孟母,却也能给予他无私的关爱和应有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祖孙之间那种因互相的关心而产生的心灵呼应,仿佛随着这一段背诵流淌而出。
敏感的童心 如何呵护
孩子的内心本就脆弱,何况没有父母的庇佑,李景浩更多了一些敏感。有一次,爷爷教他背诗,他怎么也学不会,爷爷随口说他了一句笨,他就哭了起来。“从那以后,我们就很注意,对他少一些苛求,多一些正面的引导。”爷爷李伟说。
老人们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他们时常告诉李景浩,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非常辛苦,是为了挣钱养家,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李景浩都默默地点头。家里大人们说起他父母在外面的境况,他总是认真地聆听。每年春节短暂的几天相见,他总是表现得越发懂事,还叮嘱爸爸妈妈要保重身体。
在幼儿园,李景浩不爱与小朋友们交流,爷爷奶奶就教他要乐于助人。后来老师反馈,他总是帮助别的孩子穿衣服、叠被子,与他们相处得很好。当然,他还毕竟只是个孩子。晚上睡觉时,他喜欢钻进爷爷奶奶的臂弯,像是缺乏安全感一样,紧紧地依偎着,才能安然入睡。
每年的冬天,在李景浩一家人心中是最温暖的季节,因为这意味着春节将至,又将迎来一次团圆。如果年复一年的期盼无法改变,记者只希望李景浩能够快快长大,今后把父母接回自己身边,用那双几乎不曾牵过父母的双手,搀扶起世上最温暖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