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悦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

宋之问 三首遗诗证清白


史海钩沉

□宋宗祧

宋之问的《渡汉江》是首名诗:

岭外音书断,经冬又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人们在读这首诗时,往往只记住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它常被人们引用,成为表达乡思乡愁的名句。而前两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则常被忽略。其实,它不仅为后两句所表现的心理感受提供了真实的时间背景,更为理清史书强加给宋之问的一段公案提供了重要的时间节点,关乎对宋之问人品的评价。

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年迈且病的武则天退位,并把一批忠于武则天的官员和士人贬逐到南方,其中就有宋之问。宋之问去的地方是泷州(今广东罗定)。可喜的是,当年十一月,朝廷就下达了大赦令。第二年下半年,宋之问从泷州回到洛阳。按照《渡汉江》的“经冬又历春”推算,宋之问离开泷州的时间最早在神龙二年夏初。

但《新唐书·宋之问传》却说:“之问逃归洛阳,匿张仲之家。”作为编年史的《资治通鉴》 在《唐纪二十四·唐中宗神龙二年(丙午、706)三月》也说:“初,少府监丞弘农宋之问及弟兖州司仓之逊皆坐附会张易之贬岭南,逃归东都。”不仅如此,《新唐书》进一步诬指宋之问偷听了驸马王同蛟与张仲之合谋刺杀武三思的谈话,并指使其侄子向当局告密,使王、张等人被诛杀。这让宋之问既背上“逃归”又背上“出卖”朋友两个“恶名”,成了文人无行的典型。

对逃归这一说法,早有学者提出质疑。已故的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研究室主任陶敏从《诗渊》里找出了宋之问的一首《初承恩旨言放归舟》诗,证明他是奉诏归洛的:

一朝承凯泽,万里放归舟。

去国云南滞,还乡水北流。

泪迎今日喜,梦换昨宵愁。

自向归魂说,炎荒不可留。

据《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武则天于神龙元年十一月去世,二年正月,唐中宗护送武则天灵驾还长安。三月初七,中宗以谋反罪将王同皎处斩在都亭驿(今洛阳老城东大街西段以北区域)前。而王同皎等人密谋选择的刺杀武三思的时机,是武则天灵驾从洛阳西去长安的时候。这说明,神龙二年正月初是王同皎等人密谋刺武的时间下限,而其上限则在武则天去世的神龙元年十一月。这段时间宋之问还在泷州流放,是不可能偷听王同皎等人“策划于密室”的悄悄话的。特别是《资治通鉴》把宋之问回到洛阳的时间定在神龙二年三月,就更离奇了。即便是宋之问这时候回来,王同皎已经于三月初七处斩了,他的马后炮管什么用?所以,不管王同皎谋杀武三思一案是谁告的宻,都与宋之问无涉。

再看宋之问的《汉江宴别》:

汉广不分天,舟移杳若仙。

秋虹映晚日,江鹤弄晴烟。

积水浮冠盖,遥风逐管弦。

嬉游不可极,留恨此山川。

从标题可以看出宋之问是奉诏而回。因为“逃归”之人是不可能与朋友、同僚在汉江上排排场场地“宴别”的。诗文中流露出来的轻松愉快心情,也说明是北归,而非南放。一句“秋虹映晚日”,指明了北归渡汉江的时间节点在神龙二年秋天。而宋之问到达洛阳的时间恐怕就在秋末或者秋冬之交了。试想,王同皎一伙策划刺杀武三思时,宋之问远在岭南,而他回来时,王同皎等被诛杀都快半年了,他怎能偷听并向当局“告密”?难道那时候宋之问已经有了“电子眼”和“电话”?

宋之问的这几首诗,不是物证胜似物证,有力地驳诘了史书对他的“莫须有”指斥。看来,史书也有“穿越”的时候,“关公战秦琼”不光出现在相声舞台上。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