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副刊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

纸上的许慎


□谭艺君

我熟稔的纸上的许慎,出自我父亲笔下。

父亲今年79岁了。

2003年6月至2006年年底,父亲用3年时间,画了一本关于许慎的连环画《中华字圣许慎》,共354幅。

354幅,每幅前后需要画四稿,第一遍构思、出草稿,随后是二稿三稿,最后定稿、勾线,共画了将近1500幅。

父亲画完后,因为要结集出版,请我给他扫描整理这些画稿,仅扫描就耗费了我三个月的业余时间,每天扫描、处理图片至深夜。以至于后来我每次看到那台因连续工作已模糊不清的扫描仪就感到郁闷,最后掂起它扔进垃圾箱了事。

时隔十余年后,今年五月底,陪同参加“河南杂文名家走进汉字文化名城漯河”活动的省杂文家和作家们来到许慎文化园、许南阁祠等地参观。抚摸许南阁祠块块刻满沧桑的石碑,在苍松翠柏荫护的许慎墓园前沉思,加深着我对安眠于此近两千年的伟大灵魂的敬仰。在走过的地方,我仿佛仍能看到十年前一个瘦小老人踽踽独行的身影。当年,为了创作许慎连环画搜集素材,父亲不止一次到许南阁祠、许慎墓、许慎故里许庄村采风。从我家到许慎墓有几十里路,父亲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这里观摩碑文,向村民了解当地有关许慎的传说故事,搜集到很多第一手素材。

各种版本的《说文解字》,以及《说文解字注》《许慎生平》《细说汉字》《后汉书·儒林传》《汉代服饰资料》等,当年父亲搜集、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抄录的笔记,装了一书柜。

印象中,父亲的案头永远都是拥挤的。各种资料、老花镜、放大镜、削得尖尖的铅笔、毛笔、墨、颜料、一摞摞的纸……

我女儿就是在这些颜料、画稿的陪伴中长大的。姥爷伏案画画的身影,姥爷讲的许慎故事,姥爷用过的一大筐铅笔头,多次出现在她的作文中,其中一篇写姥爷画许慎的作文还曾获得市里作文比赛的奖项。

许慎,成为左右我们家三代人、贯穿数年日常生活的一个主题。

十年过去了,今天,我又一次从书架上取下这本《中华字圣许慎》,抚去上面岁月的风尘,一页页地在灯下细细端详,每一个形象、甚至每一根线条我都不陌生。我见证过每一页从草图到一稿,再到二稿三稿,最后定稿勾勒的过程,虽然书页已微微泛黄,我的记忆却清晰如昨。

父亲的画从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许慎的出生开始画起。许慎少时好学,永平十四年(公元72年),18岁的许慎到汝南郡参加郡试中选,被录为文书小吏,他“忠足以勤上,惠足以存下”,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被提拔为郡功曹。建初八年(公元83年)许慎应诏入京任职太尉府南阁祭酒,并拜当时的古文经学大师贾逵为师。当时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争论非常激烈,许慎认识到今文经学家随意解说文字,谬误很多,于元和二年(公元85年)写出了论证“五经”异同的《五经异义》,在当时引起轰动,被举为“五经博士”。随后,许慎开始撰写《说文解字》,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父亲的连环画中有很多关于汉字的片断:许慎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从中体会有关生产劳动的文字的来源和用意,比如“休”,人靠在树木上,以及“酒”“黍”等汉字的造字法;他亲自到深山密林间观察自然现象,感悟“水”“泉”等字的造字法;仔细观察动物,感悟“穿”“穴”“牙”“马”等的造字法……

真不敢想象,父亲是怎样理解了这些篆书汉字,又巧妙构思,变成生动画面的。

要知道,父亲在我的眼里一向是“斗大的字不识一车”,语言文字功底很差,常常因为犯把“摄影”读成“niē(音‘捏’) yǐng”等低级错误而被我们嘲笑。

生于1937的父亲,少年丧父,与我的姑姑、双目几乎失明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徒四壁,饥饿贯穿了他童年、少年的记忆,当然更上不起学。父亲借了同村伙伴的课本,在割草间隙苦读,竟然在300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上了中学,随后进入师范,毕业后当了一名乡村教师,算是过上了衣食有着的生活。父亲小时候,亲戚给了他一本破旧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每日临摹,直至画谱翻烂。从那本《芥子园画谱》开始,父亲无师自通,在十里八乡中因绘画而闻名。

从我儿时有记忆开始,父亲几乎每天都在画画,从未间断过。他的口袋里常年装着一个速写本,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经常在集市上或农田劳动时不停地画速写。至今,我们农村老家还流传着爸爸画奶奶推磨磨面的故事。因为家庭历史原因,父亲到中年才结婚,有了我和弟弟两个孩子。中年得子,父亲自然也希望我们能延续他的绘画梦,从三四岁时就开始培养我和弟弟画画。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带我们去农村的庚会上,和他一起画速写,引起围观。我画戏台上的人物时,赶着马车来看戏的人,就会抱我站到他们车上,以便我看得更清,他们也边看我画画边啧啧称赞,很是满足了小姑娘的虚荣心。

我家的房墙上,永是父亲的毛笔甩出的斑斓色彩;父亲伏案画画的身影,被明亮的“罩子灯”投射到老屋的窗棂上,也投射在我小小的心里,多年挥之不去。我家有几木箱的连环画书,《十五贯》《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三毛流浪记》等,我也是在那时知道了贺友直、王叔晖、程十发、丁世弼、戴敦邦等一批知名的连环画家,并能分辨出他们鲜明的绘画风格。那时父亲画的连环画,经常被《连环画报》《富春江画报》等杂志刊登。他每年还要出版一到两幅年画,小时候最荣耀最兴奋的事是跟父亲到河南人民出版社修改画稿。我们住在出版社招待所里,涂着黄色油漆的木门、一拉就亮的电灯、能生出很多凉风的吊扇,让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很是惊奇。那时,春节时村里家家户户门上贴的都是父亲画的年画,及至后来到漯河市生活,发现同学家的门上贴的竟也是父亲画的年画,指着那张画告诉同学这是我爸画的,那骄傲的神情仿佛还在昨天,转瞬已是30年后了。

“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初步完成《说文解字》。”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许慎将历时二十年修订完毕的《说文解字》遣子许冲献于朝廷。此后,许慎就在家乡及附近村庄授经教书。”

“建和三年(公元149年),96岁的许慎耗尽心血,于家中病故。”

……

窗外,路灯昏黄,照着一队队打着呼哨路过的风。有几缕掉队的风溜进来,哗啦哗啦翻动《中华字圣许慎》的书页。不同时期的许慎、贾逵、马融、汉和帝、汉章帝、汉安帝、邓绥、窦太后、班固、班昭、许冲……书中出场的人物众多、场面复杂,也充分展现了父亲六十余年的绘画功力,线条秀丽而遒劲,笔墨沉稳而凝练,画中人物尤其是许慎形象鲜明、生动细腻,散发着光辉。每一幅构图都很完整,曲栏幽径,殿堂树石,无一不是围绕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活动而运笔构思,烘托出人物,静中有动,情景交融,一幅一幅,行云流水般舒畅自然。绘画时父亲参考了很多有关汉代人物服饰、桌椅用具、街道房屋、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资料,并进行考证研究,从而在画面上呈现出真切的时代气息。

翻着看着,纸上的许慎,仿佛穿越1800多年的历史风烟,站在我的面前,他那睿智的目光、非凡的气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理想目标的执着坚守,深深地感染着我。画面,比文字更能直观地传达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记。以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许慎故事,让更多的漯河人认识许慎、了解许慎、学习许慎,为许慎而骄傲自豪。这,也许就是一位耄耋老人,耗尽数年心血,画一本连环画的初衷吧。

完成这本连环画后的十年间,父亲依然笔耕不辍,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四趟三十多里地,到我家一处旧宅改成的画室画画。长途行走,无形中锻炼了身体,并且绘画对父亲来说是一个快乐的事情,以及一生未曾改变的乐观性格,阻隔了尘世的风霜,大家都说,年近八十的父亲看起来就像五六十岁一样年轻。这于我家,倒真是一件幸事。

正在老去的父亲,把他生命最后的温度,赋予了他笔下的人物,让他们以鲜明的形象穿越历史;父亲也以此,为自己的人生增加了厚度。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