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有一座古老的村子,叫半截塔村。村子的得名,是因为这里曾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寺南唐寺,寺内有一座只剩下半截的古塔……近日,记者来到半截塔村,看到许多刻印着历史沧桑的遗存,听到许多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美丽传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古寺有近千年历史
日前,记者来到黑龙潭镇半截塔村,梁明星老人给记者当起了向导。“现在你看不到原来的古寺了。”梁明星老人是郾城区的一位退休干部,曾在该村担任过村支部书记。一提起南唐寺,他的话就多起来。
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南唐寺旧址。“这里就是南唐寺旧址。南唐寺‘文革’期间被破坏了,旧址上建成了幼儿园和小学。”梁明星指着眼前的一片校舍说。老人告诉记者,南唐寺原名南堂寺,村里的老年人知道很多关于寺庙的细节:古寺占地约50亩,内有大雄宝殿、九女殿、关圣帝殿、瘟神殿等十多间佛殿。
“村里刚过世的一位叫王甲申退休老教师,曾把原来寺庙的对联记录下来。”梁明星告诉记者,王甲申曾亲口讲,他12岁的时候在寺庙的水陆殿里上学。王甲申记录下来的那副对联的内容是“中国有佛始于汉朝明帝,华邦有寺创于唐世玄宗”。
“这座寺庙老郾城县志里没有记载,但保留下来的古代佛像和残缺的石碑等资料显示,这座寺庙有近千年的历史。”郾城区文化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村民记忆中气势雄伟的半截塔
据村里老人回忆,在南唐寺院内,有一座高20米、塔围20米的古塔。该塔共有两层,整座塔由雕刻着佛像的方砖砌成。第一层有8格,每格有72尊佛像,上下每行是9尊,共计8行,共有576尊佛像;第二层有7格,每格有63尊佛像,共有441尊佛像。两层的佛像总共有1017尊。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各不相同。塔内有螺旋形的梯子,以便人们上下。
据老人们描述,这座塔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遗憾的是没有塔顶,为半截塔。
“在塔底还有一个古井,相传里面有一对金扁嘴(鸭子),后来在元朝时期被盗走了。”梁明星老人说。古井在塔座里面建,古井里有一个石桌,石桌上有一尊千手千眼佛。“现在塔的根基、古井、石桌都还在,雕刻有佛像的方砖也保留下来一部分。”梁明星介绍说。
由于寺庙年代久远,加上官方记载的资料匮乏,多数村民回忆起的基本上是寺庙和古塔保留到“文革”时期的状况。“久经风雨的南唐寺曾多次被修缮,在留下来的碑文里就有记载。”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有一块石碑碑文显示,在清朝乾隆年间,曾对南唐寺进行过一次大修,而古塔也多次被修缮。
当地流传众多关于古塔的传说
村里的几名老人告诉记者,半截塔村原名朱王庄村。南唐寺内的古塔原为12层青砖塔,后来这座古塔只剩下半截,村子就改名为半截塔村。如今,半截塔村村民口口相传的,有民间神仙王章(音)拉塔的故事,以及种种有关半截塔的传说。据传说,有一年中原地带突遇暴风,上半截塔被大风刮到邓襄镇沱沟村,这里的残塔故称为半截塔。“具体什么时候朱王庄村改成半截塔村这个名字,我们也不太清楚,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梁明星告诉记者。
1966年,南唐寺和古塔遭到毁灭性破坏。在轰轰烈烈的“破四旧”中,南唐寺的房屋被拆毁,寺院里的僧人和逃荒者等被赶走。“古塔的塔身被红卫兵拆除了,只留下一个塔基。”梁明星老人回忆道,“后来塔内的古井被封,古井里的佛像、石桌也被埋在地底下。“后来寺庙拆掉的砖被用来修桥、修路了。寺庙拆下来的一块古砖就有10多斤。”梁明星告诉记者。
村民在原寺址南 捐建新寺
2004年3月,该村在当地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在群众的捐助下,在南唐寺原址南边筹建一座新的寺庙。祁翠民2002年正式皈依佛门,她是提倡重建南唐寺的一员。
“开始时筹建了一座规模不大的三宝殿和几间西厢房,”祁翠民告诉记者,2007年又建成了天王殿、观音殿、西方殿等。
记者走进这座新的寺庙,一座白色观音像立在院子中央。“这是滴水观音,象征着风调雨顺。”祁翠民告诉记者。
寺庙里的道宣法师2007年从洛阳来到半截塔村。他告诉记者,南唐寺是一座很有历史的寺庙,在佛教里的一些经书上也有记载。
在院子后面的大殿里,记者看到,大殿外面的屋檐下,一排金色的佛像被均匀地贴在墙上,有的残缺不全,有的只剩下半尊佛身,一看就年代久远。“这些佛像是原来寺庙的那座古塔上保存下来的。”梁明星告诉记者,在南唐寺和古塔被破坏的时候,一些村民悄悄地把这些雕刻在古塔上的佛像转移到自己家里保存下来,在新建寺庙的时候,又拿出来送给新寺庙。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青春蓬勃,又古韵犹存。一座桥、一条街、一块墙、一棵树……这些斑驳的历史标记可能承载着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
本版征集展现漯河地域特色的文化线索,如文物古迹、历史人文、民间手工艺、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文化人物等。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线索,请告诉我们。
联系电话:13938039936
邮箱:13938039936@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