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河庆 通讯员 邵彦军
从漯河沙澧大地来到天山脚下,市中医院的援疆干部们把坚实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哈密的每寸土地上,印在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田上。他们把自己的真情奉献给了可爱的第二故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中医院的三名援疆医生齐卫、段传荣、牛喜平的共同感悟是:“艰辛援疆路,一生故乡情。”
齐卫:援疆巾帼不让须眉
齐卫,市中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2015年3月11日,是令她难忘的日子,带着医院领导的信任和嘱托,带着亲人的牵挂和不舍,告别了温馨的家园和熟悉的环境,她踏上了远赴新疆的征程。“我们到了当地后,巨大的温差、极度的干燥、强烈的紫外线、相对的高海拔以及两个小时的时差,使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等症状。”齐卫说。但她没有因此而休息,每天都坚持工作。
红山农场位于哈密市和巴里坤县之间,属于偏远地区,设备简陋,专业人员匮乏。齐卫援疆后,她一个人承担起整个红山农场约800名女同志的妇科体检。此外,她创造性地加强了高危孕产妇的监管,对高危孕妇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开展了电子胎心监护等。“新疆的医疗虽然落后,但孕前优生检查、孕期保健、产后访视等很多项目都是免费的。”齐卫说,即使有这么好的政策,相当一部分人都是拒绝检查的,所以她还经常到牧区各连队宣传国家的政策,做健康知识讲座,体检,义诊等。
在做好援疆工作的同时,齐卫视援建地为故乡,把同事当家人,全心全力地付出。“弹指一挥间,援疆的生活、工作如今仍然历历在目,红山农场作为第二故乡,已成为了我永远的美好回忆。”齐卫说。
段传荣:天山脚下薪火相传
市中医院内三科主治医师段传荣,曾作为全省第八批援疆干部在哈密市伊吾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工作。2014年3月,段传荣来到伊吾县人民医院后,结合自身中医优势,向院领导申请开设中医科,满足了当地群众求治中医的需求。段传荣在门诊为群众看病时,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有病早治”“未病先防”的“治未病”观念。一时间,当地群众对段传荣的中医养生观念颇为推崇。
看到当地医务人员紧缺和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段传荣努力当好桥梁,充分发挥“传帮带”工作。2015年,伊吾县人民医院搬迁后,院领导拟成立中医理疗科。“当时,医院新来的一位少数民族毕业生夏合代提,让我异常激动,我毫无保留地将中医技法传授给他。”让段传荣欣喜的是,夏合代提十分好学,一周左右就学会了十余种中医外治疗法。段传荣结合当地实际,为中医理疗科上报了需要采购的设备耗材清单,努力让该科生根发芽。
“虽然我的援疆工作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始终牵挂着第二故乡。我现在还和伊吾县人民医院保持着联系,希望那里的老百姓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段传荣告诉记者。
牛喜平:赢得维族老人心
33岁的牛喜平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颇有孩子气,但谈吐却非常沉稳。这是2016年6月,记者到伊吾县采访时,牛喜平给人的第一印象。牛喜平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肾脏病专业,在市中医院内二科和血液净化中心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2015年来到伊吾县人民医院后,被任命为住院部主任。
2015年11月的一天,一位维吾尔族老人住进了医院。经诊断,老人不但患有贫血,还患有急性消化道出血,一旦病情恶化,后果不堪设想。牛喜平立即向家属说明情况,征得家属同意后,要将病人转去上级医院。可牛喜平放心不下,决定全程护送病人。经过约200公里的路程,终于将病人安全送到哈密市区的医院。就在牛喜平要离开时,老人喊住他,亲吻了他的额头。“后来,我才得知这是维吾尔族人最亲切的礼仪。”牛喜平说。
伊吾县人民医院院长黄一丹告诉记者:“去年牛喜平把我市中医院的‘冬病夏治’药方带到伊吾,对过敏、皮肤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进行治疗,没想到效果非常好,河南援疆医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市中医院的这些援疆人,他们舍弃的是亲情、友情的眷恋,但他们无悔,因为他们得到了人生的第二故乡——伊吾,那里有胡杨般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精神,鼓舞着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采访中,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曹宇宏告诉记者,多年以后,当他们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这一段一定是最难忘的、最精彩的。
牛喜平在伊吾县人民医院坐诊。 本报记者 杨 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