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芹
无论是“维秘大秀”还是好莱坞电影,如此钟情于中国元素,还是因为看中了广阔的中国市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如何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想要“中国元素”,可能并不清楚具体想要什么。但是,“中国元素”的运用如果只停留在表面层次,而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价值,缺少了使人品味中华文化的动力,“打酱油”式的中国元素就得不到观众认可。比如,很多品牌植入已经引发了观众的反感,而很多明星在片中的“打酱油”也引发了人们的调侃:“这不是在表演,而是像植入的产品广告一样。”
中国观众要看的中国元素必定是原汁原味的,这就需要制作方做很多的功课。比如,第一部《功夫熊猫》,制作方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读书看资料,看中国功夫片。在创作《功夫熊猫2》的时候,主创团队多次到中国来进行实地考察,把搜集到的资料融入电影当中。而在创作《功夫熊猫3》的时候,有差不多200名艺术家、动画师包括中国的顾问们深入参与创作。电影中的每一帧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通过中国艺术家的巧手创作出来的。伎俩易学,真心不易。
电影大师李安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就非常适度,其作品中,中国元素简朴又不失韵味,既能讨中国观众的喜,又能在国际市场上吃得开。所以要在中国市场展现“中国元素”,这一招要用得好,自然要花很多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