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丽亚 吴艳敏
1月9日上午,记者走在市区五一路中段的街头,耳畔忽然响起“丁丁当当”的打铁声。循声望去,一家铁匠铺的师傅在用铁锤敲打快要成型的器具。打铁师傅叫王建立,今年40岁出头,身材魁梧。王师傅一边干活,一边介绍,铁匠是一个古老的职业,而他家的打铁手艺至今已传承了三代。
城市里的铁匠铺
1月9日,记者走进王建立的铁匠铺时,他的妻子王君波正在店铺内,给顾客找寻所要买的工具。店铺里,各种各样的铁具呈现在记者眼前。
今年40岁的王君波告诉记者:“我和丈夫是俺家打铁手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从我爷爷那一辈儿就开始打铁,一直传到现在,差不多快百年了。”
在铺子门口,记者见到了王君波的父亲王运财。他回忆说:“我从11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打铁,那个时候打铁还需要拉风箱,把炉子的火烧得通红,火苗往上直蹿。从炉膛内钳出一块火红的铁块,置放在铁砧上,右手抡起铁锤敲打,火星四溅,看着心里都是得劲的。”
“打铁不仅是一门力气活,也是一门技术活。”王建立说,虽然现在这个行业在走下坡路,但他这一辈子都很感谢岳父教的这门手艺。如今经过十多年的磨砺,王建立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打铁的确是一种艰苦、枯燥的生活,稍不留心,还会被火星烫伤。”由于长年手握铁锤使力,他手上结满了厚厚的老茧。
忆曾经辉煌
“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就早早的退学了。我父亲是一位打铁匠,我就跟着他学习打铁。后来又传给了女婿。”今年已经65岁的王运财说,打铁这门手艺,看起来简单,其实不容易学。打制一件铁具,工序繁杂。不仅要选料、淬火等,还需要精雕细琢。
王运财介绍,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机械化生产还不普及,打铁手艺甚是流行。当时他从漯河轧钢厂下岗后,便在五一路租了一间店铺,以打铁为营生。
“别人需要什么,铺子就能打制什么。以前很多人喜欢来我们铺子买东西,因为我们打制的东西,质量好,价格便宜。”王建立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购买农具和生活用具的人也少了,而今他打得最多的是工地上的工具,如铁锹、撬棍等。
考虑转行 手艺可能失传
“铁匠的围裙都是洞。”一句俗话道出了打铁这个行业的艰辛。打铁是苦力活,既脏又累,赚钱也不多。可对王运财和王建立这些打铁人来说,却是在劳累中享受着打铁带来的快乐。
“随着机械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和其他民间老手艺人一样,打铁行业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况。”王建立告诉记者:“因为环保问题,现在市区内不让烧煤炭。前一段时间花费了一万多元购置了一个电炉,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电炉的温度达不到淬火等工艺的要求,致使一些工具无法打造。”
“最近我也一直在考虑转行,毕竟一家人要生活,得有个事儿做。”王建立说,转行后,他们家的打铁手艺可能会就此失传。